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21:26
【摘要】: 2008年下半年,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动荡,世界知名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财务困境被收购,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破产,房地美、房利美被准国有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各类金融机构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导致全球股票市场深幅下调以及资产价格的下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表明,本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开始显现。 这一切引起了金融学界、经济学界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与思考,迄今为止有关的讨论仍未结束。对于此次前所未有且影响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论解释尽管目前仍未达到共识,但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工具过度供给,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监管不到位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迄今为止,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此尽管有诸多的理论解释,但一般认为中国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单一、规模较小以及企业参与度较低是其“独善其身”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转型和国际化进程中的经济大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与发展无可避免。完善机制、规范创新、趋利避害是我国未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最优选择。对此,监管层已经有所认识,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2008年初,为了确保2007年颁布的新财务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得到贯彻落实,全面提升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财政部已要求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全面调查等。 在此背景下,对如何完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资本市场全球化为研究背景,以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为研究核心,按照“基础比较—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改进发展”的逻辑思路,对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问题进行研究。 全文共分5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现有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2部分对国内外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考察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在国内外的形成和发展,比较中外在这一制度安排上的差异。 第3部分为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理论分析。本部分构建了一个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决定模型,分析决定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探讨其对于上市公司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决策的涵义。此外,还探讨了信息披露成本对上市公司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决策的影响,并对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变迁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 第4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本部份分别基于财务报告和后台作业,对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上市银行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现状调查,并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 第5部分为对策建议。本部分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分别从配套市场、制度创新、披露模式、披露体系、人才培养和监管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论文研究发现: (1)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取决于金融衍生工具价值的期望值、方差及其与实体投资价值的协方差。 (2)厂商在金融衍生工具方面取得的预期收益越高,厂商越有激励以较高质量披露这一信息,以抬高股价和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厂商在金融衍生工具上遭受的预期损失越大,厂商越有激励以较低质量轻描淡写地披露甚至不披露这一信息,以避免其股价和价值下降。 (3)厂商在金融衍生工具上的操作目的——是套期保值还是投机,决定厂商的金融衍生工具披露政策:套期保值策略将使得厂商有较高激励以较高质量披露其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而投机策略往往使得厂商有较高激励以较低质量披露甚至不披露其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 (4)金融衍生工具价值的波动性对于厂商对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选择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当厂商在金融衍生工具上取得较高预期收益时,厂商为了弱化这一收益最终大幅降低甚至转化为损失的可能性,有激励以较低质量披露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厂商在金融衍生工具上遭受较大预期损失时,厂商为了显示这一亏损最终大幅降低甚至转化为收益的可能性,反而有激励以较高质量披露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 通过调查研究,论文发现,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存在相关性不足、理解性弱化、可靠性有限、时滞性突出、低效性明显等问题,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建设发展滞后;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供求不均衡;强制性财务信息披露的负面质量效应明显;模型过度包装导致信息严重不对称。 论文提出,为了提高我国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应当以需求为导向完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自愿性为主、强制性为辅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模式,促进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创新,建立高素质金融衍生人才的培养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监管体系,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锦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02期

2 林钟高 ,韩立军;信息披露形式与财务报告改革[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年06期

3 谢获宝;潘娜;;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财会月刊;2005年26期

4 王惠芳;;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深沪223家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王建玲,张天西;基于信息质量理论的财务报告及时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6 黄世忠,刘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大举措——感悟《企业会计制度》[J];会计研究;2001年02期

7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研究》课题组,陈小悦,沈小南,郝振平,陆建桥,张海燕,付平平,宋建辉;衍生金融工具的套期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1年04期

8 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年10期

9 王跃堂,孙铮,陈世敏;会计改革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年07期

10 王雄元,严艳;强制性信息披露的适度问题[J];会计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琨;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89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789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9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