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碳交易核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17:21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人类生活的主要物质来源,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日益下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究竟如何评价目前绿色金融实践水平以及如何增加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积极性是本文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本文以金融发展理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以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作为切入点提出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与效用性,为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再次,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的三种主要发展模式: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交易,并对三种模式的政策建设、市场交易情况等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从宏观区域视角构建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程度进行了评价。最后,本文从微观企业的视角分析了碳交易核算体系构建对绿色金融的创新推动作用,并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处理、报告等问题。通过以上研究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我国目前绿色金融发展速度较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交易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目前我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并不高,我国三大经济圈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并未实现协同发展,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较小,应加快绿色金融政策的落实,加快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积极性。第二,构建企业碳排放权交易核算体系、规范企业碳排放相关信息的披露是尽快落实绿色金融实践,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第三,对于企业碳排放交易权的核算应区分企业持有碳排放交易权的目的进行确认与计量。企业应将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经济信息纳入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并进行信息披露,以满足政府、环保机构、金融机构、公众等对碳排放相关信息的要求,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学位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196;F832.5
【部分图文】:
有关问题的通知》与《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的颁布。之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与规划,如图1.1所示。2016年,G20峰会召开期间,中国首次倡导将“绿色金融”纳入会议议程,标志着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也凸显了绿色金融在我国金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未来金融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更清晰的蓝图。图 1.1 绿色金融发展历程Figure1.1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相对完善,根据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年度报告,自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功开市以来,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7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1.16亿吨。我国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与
2完善,并且要在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因此对环境会计学与绿色金融等的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各国关于碳交易市场的会计处理的指导意见不同,如图1.2所示[1],碳交易体系建设落后于市场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其对碳交易的处理差异较大,且极少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同时由于没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参与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的积极性,因此,为保证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有效建立以及有效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落地实施,有必要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碳交易核算体系。图 1.2 国际碳交易会计核算准则Figure1.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carbon trading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思考,如图1.3所示。从宏观区域层面来看,发展绿色金融是履行我国碳减排责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旨在引导污染型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创新
图 1.2 国际碳交易会计核算准则Figure1.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carbon trading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思考,如图1.3所示。从宏观区域层面来看,发展绿色金融是履行我国碳减排责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旨在引导污染型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创新,约束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实现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从宏观区域层面对绿色金融实践的评价,碳交易是微观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主要方式。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是我国绿色金融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通过对企业碳排放权资产、负债的核算与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金融机构从绿色金融角度提高绿色投资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增强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的活力与效果。此外,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的定量评价为碳交易核算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文编号:2820997
【学位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X196;F832.5
【部分图文】:
有关问题的通知》与《关于运用信贷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的颁布。之后“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与规划,如图1.1所示。2016年,G20峰会召开期间,中国首次倡导将“绿色金融”纳入会议议程,标志着绿色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也凸显了绿色金融在我国金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未来金融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更清晰的蓝图。图 1.1 绿色金融发展历程Figure1.1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碳排放权交易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已经相对完善,根据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年度报告,自2013年6月我国首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功开市以来,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7个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1.16亿吨。我国碳交易市场不断发展与
2完善,并且要在2017年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因此对环境会计学与绿色金融等的研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各国关于碳交易市场的会计处理的指导意见不同,如图1.2所示[1],碳交易体系建设落后于市场需求。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其对碳交易的处理差异较大,且极少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同时由于没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参与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的积极性,因此,为保证全国统一碳市场的有效建立以及有效推动绿色金融政策的落地实施,有必要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碳交易核算体系。图 1.2 国际碳交易会计核算准则Figure1.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carbon trading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思考,如图1.3所示。从宏观区域层面来看,发展绿色金融是履行我国碳减排责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旨在引导污染型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创新
图 1.2 国际碳交易会计核算准则Figure1.2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carbon trading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思考,如图1.3所示。从宏观区域层面来看,发展绿色金融是履行我国碳减排责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旨在引导污染型企业加大环保技术创新,约束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实现减排带来的经济效益。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从宏观区域层面对绿色金融实践的评价,碳交易是微观企业参与绿色金融实践的主要方式。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核算是我国绿色金融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通过对企业碳排放权资产、负债的核算与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有利于金融机构从绿色金融角度提高绿色投资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增强我国绿色金融实践的活力与效果。此外,绿色金融的发展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的定量评价为碳交易核算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证依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夏光;蔡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年10期
2 董昕;;绿色金融:现存问题及体系构建[J];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09期
3 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年05期
4 赵华林;;发展生态金融 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保护;2015年02期
5 李斌;曹万林;;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4年08期
6 易金平;江春;彭yN;;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4年05期
7 黄建欢;吕海龙;王良健;;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机理——基于生态效率和空间计量的研究[J];地理研究;2014年03期
8 张薇;伍中信;王蜜;伍会之;;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4年03期
9 苑泽明;李元祯;;总量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2013年11期
10 邓荣荣;詹晶;;基于“污染天堂”假说检验的湖南经济增长与环境综合质量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28209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820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