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2:24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高污染、高耗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力量,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资金、知识和技术的支撑,其创新产生的成果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而目前我国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但是产出成果的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些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些上市公司的生存发展却难以维持。鉴于创新效率对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效率的提升会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挖掘潜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并针对现阶段的创新发展现状提供建议。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创新效率指标设计的原则,结合节能环保产业的特点,初选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构建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194家节能环保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创新效率评价研究。在第一阶段分析时,运用传统DEA方法初步测度了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三类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在第二阶段使用相似SFA方法剔除环境因素和统计噪声的影响,在第三阶段分析时,把修正后的样本数据再次利用DEA方法进行测算,将调整前后的测度结果从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收益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三类上市公司进行创新效率模式分析和分地区创新效率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节能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被低估,环保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被低估,纯技术效率被高估,资源循环利用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被高估。节能和环保上市公司普遍呈现规模收益递减状态,而资源循环利用上市公司的规模收益状态分布数量较为均衡。在三类上市公司中,效率模式里“纯技术效率高规模效率高”的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趋势。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提高节能环保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24;F426.2;F832.5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创新效率相关理论
        2.1.1 创新理论
        2.1.2 效率理论
        2.1.3 创新效率理论
    2.2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
        2.2.1 参数法
        2.2.2 非参数法
        2.2.3 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对比
        2.2.4 三阶段DEA方法特点
3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3.1 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3.1.1 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
        3.1.2 节能产业
        3.1.3 环保产业
        3.1.4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3.2 节能环保产业的特点
    3.3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3.3.1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资源投入状况
        3.3.2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成果产出状况
        3.3.3 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不足
4 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4.1 创新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4.1.2 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的初选
        4.1.3 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筛选
        4.1.4 创新投入指标
        4.1.5 创新产出指标
    4.2 环境变量选取
    4.3 三阶段DEA模型构建
        4.3.1 第一阶段:BCC模型
        4.3.2 第二阶段:SFA模型
        4.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模型
5 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5.1 样本采集与处理
        5.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1.2 样本数据标准化处理
        5.1.3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描述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第一阶段分析:BCC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2.2 第二阶段分析:基于SFA的随机前沿分析
        5.2.3 第三阶段分析:调整后的创新效率分析
        5.2.4 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模式分析
        5.2.5 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分地区创新效率分析
    5.3 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录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婷;祝志勇;;制度供给与中国地区绿色创新效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1期

2 王卫星;付明家;张佳佳;;融资结构对民营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会计之友;2018年03期

3 周冉冉;;企业R&D投入、政府支持及创新效率关系研究——基于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数据[J];商业会计;2018年06期

4 李晓阳;赵宏磊;林恬竹;;中国工业的绿色创新效率[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年03期

5 范硕;何彬;;创新激励政策是否能提升高新区的创新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18年07期

6 陈景新;张月如;;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年06期

7 马大来;陈仲常;王玲;;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8 王仁祥;白旻;;金融集聚能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7年01期

9 熊彬;李宁;;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及地区差异研究[J];特区经济;2016年12期

10 汪传旭;任阳军;;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J];产经评论;201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秀红;西部典型城市创新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8年

2 孙吉乐;“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沿线省市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机理及实证检验[D];兰州大学;2018年

3 任海芝;环境视角下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4 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和创新效率差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徐妍;产业集聚视角下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空间分异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6 李志刚;内蒙古科技人力资本创新效率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孙玮;FDI质量特征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董鹂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创新影响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9 曹贤忠;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10 王娟;基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会计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姬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节能环保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年

2 王佳惠;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3 曹荣荣;中国区域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交通大学;2018年

4 高媛;创新价值链视角下河北省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5 宋嫣然;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6 刘东华;两阶段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7 晁菲梦;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D];南京审计大学;2018年

8 王林锋;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

9 吴和燊;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效率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10 张逸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效率影响因素[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855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8855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b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