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析及化解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08:2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但在改革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我国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地方债务,这些债务主要由或有债务和直接债务两部分组成,一旦其中的或有债务转化为政府的直接债务,则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对当地财政的稳健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地方财政是我国财政的基础,一旦地方财政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威胁到我国中央财政的安全。所以,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应当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不仅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管,而且在总量、结构和使用等方面模糊性很强,加之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诸多原因,使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连带效应增大,加重了解决的难度。同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如果防范不及时,将很有可能绑架我国中央的金融体系。这样,不仅当地财政的正常运行会收到影响,同时还会危及到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需引起包括中央在内的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如果对于我国出现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做出积极防范并及时化解,将会严重威胁威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地方债务的构成、现状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防范于未然。本文首先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界定入手,其次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的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并以美日发达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务化解经验为荐,最后提出我国地方债务化解和风险防范的措施。
【学位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F812.5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使用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本文研究使用方法
        1.4.2 本文研究框架
2 地方政府债务分类及特点
    2.1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2.1.1 地方政府债务概念界定
        2.1.2 地方政府债务的分类
    2.2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行为原因
        3.1.1 政府职能“越位”,盲目担保形成大量债务
        3.1.2 政府机构繁冗,运行成本过高
        3.1.3 地方经济基础薄,财源少
        3.1.4 部分地区的财政收支“空转”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产生的制度原因
        3.2.1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缺陷
        3.2.2 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
        3.2.3 政府债务监管机制滞后
4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4.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4.1.1 美国地方政府债券概况
        4.1.2 美国的政府债务危机回顾
        4.1.3 美国地方政府债券分类及用途
        4.1.4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
    4.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4.2.1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概况
        4.2.2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类型及用途
        4.2.3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增大的原因
        4.2.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督管理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对策思路
    5.1 发放地方政府债券
        5.1.1 我国政府公债概况
        5.1.2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可行性分析
    5.2 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5.2.1 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的匹配
        5.2.2 要严格的预算制度管理体制
        5.2.3 完善我国税收体系
    5.3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
        5.3.1 确立举债原则,减少财政支出
        5.3.2 建立健全债务偿还机制
        5.3.3 健全健全债务监督管理机制
    5.4 提高债务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问题与原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5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885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