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股票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1:51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国际金融市场间的联系越来也紧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股票市场间出现了协同波动的变化态势。以往对股票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主要的发达股市间,而对新兴国家的股市波动情况研究甚少。随着新兴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间的联系变得日益密切,对全球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与国际股市间的波动变化也越来越受不少学者关注。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对全球股市都产生巨大影响,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股市对国际股市的影响力日渐提升。通过研究中美两股市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可以了解两股市间是否存在波动溢出效应以及了解波动溢出的特征,为中国股市在未来抵御外来股市的冲击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使我国股市可以尽可能的预防、规避外来风险,使我国股市能够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对股票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然后对股票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阐述,接着对中美股市间的波动溢出的现状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本文实证的研究假设。本文选取2000年到2018年的上证综指与道琼斯指数的开、...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证券市场化程度加深传导路径图
图 4.1 上证综指的收益率波动图 4.2 道琼斯指数的收益率波动图根据图 4.1 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在 2000 年、2002 年与 2005 年这三个时间段出现过大幅度的波动,且呈现的正向波动幅度更大,在 2002 年出现最大涨幅接近0.10,其可能与我国的宏观政策相关,2002 年是中国加入 WTO 后的第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开始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其他时间段股市波动幅度较为平稳,主要在-0.04 与 0.04 间上下波动;根据图 4.2 可以看到,美国在 2000 年、2002 年以及 2003年的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其最大跌幅接近 0.08,最大涨幅接近 0.06,道琼斯指数在 2002 年期间波动更频繁,其原因可能与美国在 2002 年推行的货币政策有关,主要表现在不断下调利率方面,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12 月,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有 6.5%下调至 1%,由此影响股市的剧烈波动。在 2004 年后,波动幅度很小。根据图 4.1 与图 4.2 对比可以看到,2000 年,两市波动较大,在 2001 年,中国股市波动较小,而美国股市波动较大,而在 2005 年出现了相反的状态。整体来看,中美股市在2000年、2002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余时间段波动相关性较弱。接下来,将对沪深 300 指数与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两指数的
图 4.1 上证综指的收益率波动图 4.2 道琼斯指数的收益率波动图根据图 4.1 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在 2000 年、2002 年与 2005 年这三个时间段出现过大幅度的波动,且呈现的正向波动幅度更大,在 2002 年出现最大涨幅接近0.10,其可能与我国的宏观政策相关,2002 年是中国加入 WTO 后的第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开始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其他时间段股市波动幅度较为平稳,主要在-0.04 与 0.04 间上下波动;根据图 4.2 可以看到,美国在 2000 年、2002 年以及 2003年的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其最大跌幅接近 0.08,最大涨幅接近 0.06,道琼斯指数在 2002 年期间波动更频繁,其原因可能与美国在 2002 年推行的货币政策有关,主要表现在不断下调利率方面,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12 月,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有 6.5%下调至 1%,由此影响股市的剧烈波动。在 2004 年后,波动幅度很小。根据图 4.1 与图 4.2 对比可以看到,2000 年,两市波动较大,在 2001 年,中国股市波动较小,而美国股市波动较大,而在 2005 年出现了相反的状态。整体来看,中美股市在2000年、2002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余时间段波动相关性较弱。接下来,将对沪深 300 指数与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两指数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油价、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和中国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 王奇珍,王玉东. 中国管理科学. 2018(11)
[2]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Gumber的二维CARR模型和生存Copula-CARR模型[J]. 王沁.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9(03)
[3]股市波动长期成分与宏观基本面的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J]. 尚玉皇,郑挺国.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8(06)
[4]中国香港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和收益引导角色——基于亚太地区股票市场的分析[J]. 周开国,杨海生,伍颖华. 管理科学学报. 2018(05)
[5]人民币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动态联动研究——基于VAR-DCC-MVGARCH-BEKK模型的实证分析[J]. 蔡彤娟,林润红. 国际金融研究. 2018(02)
[6]后危机时期中、日、韩三国股市间溢出效应研究[J]. 田昊扬,王军礼. 统计与决策. 2018(02)
[7]股市波动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郑挺国,刘堂勇. 经济学(季刊). 2018(02)
[8]沪港通背景下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J]. 徐晓光,廖文欣,郑尊信.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3)
[9]国际金融新旧秩序下股市波动溢出效应的比较[J]. 苗晴,石盈芳,孔玉生. 统计与决策. 2016(24)
[10]中国金融市场的时变信息溢出研究[J]. 赵华,麻露. 财贸研究. 2016(05)
博士论文
[1]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及溢出效应[D]. 朱芳菲.浙江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18388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证券市场化程度加深传导路径图
图 4.1 上证综指的收益率波动图 4.2 道琼斯指数的收益率波动图根据图 4.1 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在 2000 年、2002 年与 2005 年这三个时间段出现过大幅度的波动,且呈现的正向波动幅度更大,在 2002 年出现最大涨幅接近0.10,其可能与我国的宏观政策相关,2002 年是中国加入 WTO 后的第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开始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其他时间段股市波动幅度较为平稳,主要在-0.04 与 0.04 间上下波动;根据图 4.2 可以看到,美国在 2000 年、2002 年以及 2003年的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其最大跌幅接近 0.08,最大涨幅接近 0.06,道琼斯指数在 2002 年期间波动更频繁,其原因可能与美国在 2002 年推行的货币政策有关,主要表现在不断下调利率方面,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12 月,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有 6.5%下调至 1%,由此影响股市的剧烈波动。在 2004 年后,波动幅度很小。根据图 4.1 与图 4.2 对比可以看到,2000 年,两市波动较大,在 2001 年,中国股市波动较小,而美国股市波动较大,而在 2005 年出现了相反的状态。整体来看,中美股市在2000年、2002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余时间段波动相关性较弱。接下来,将对沪深 300 指数与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两指数的
图 4.1 上证综指的收益率波动图 4.2 道琼斯指数的收益率波动图根据图 4.1 可以看出,中国股市在 2000 年、2002 年与 2005 年这三个时间段出现过大幅度的波动,且呈现的正向波动幅度更大,在 2002 年出现最大涨幅接近0.10,其可能与我国的宏观政策相关,2002 年是中国加入 WTO 后的第一年,中国金融市场开始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其他时间段股市波动幅度较为平稳,主要在-0.04 与 0.04 间上下波动;根据图 4.2 可以看到,美国在 2000 年、2002 年以及 2003年的上下波动幅度较大,其最大跌幅接近 0.08,最大涨幅接近 0.06,道琼斯指数在 2002 年期间波动更频繁,其原因可能与美国在 2002 年推行的货币政策有关,主要表现在不断下调利率方面,2001 年 1 月至 2002 年 12 月,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有 6.5%下调至 1%,由此影响股市的剧烈波动。在 2004 年后,波动幅度很小。根据图 4.1 与图 4.2 对比可以看到,2000 年,两市波动较大,在 2001 年,中国股市波动较小,而美国股市波动较大,而在 2005 年出现了相反的状态。整体来看,中美股市在2000年、2002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余时间段波动相关性较弱。接下来,将对沪深 300 指数与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波动进行分析,两指数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油价、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和中国股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J]. 王奇珍,王玉东. 中国管理科学. 2018(11)
[2]金融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Gumber的二维CARR模型和生存Copula-CARR模型[J]. 王沁.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9(03)
[3]股市波动长期成分与宏观基本面的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J]. 尚玉皇,郑挺国.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8(06)
[4]中国香港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和收益引导角色——基于亚太地区股票市场的分析[J]. 周开国,杨海生,伍颖华. 管理科学学报. 2018(05)
[5]人民币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动态联动研究——基于VAR-DCC-MVGARCH-BEKK模型的实证分析[J]. 蔡彤娟,林润红. 国际金融研究. 2018(02)
[6]后危机时期中、日、韩三国股市间溢出效应研究[J]. 田昊扬,王军礼. 统计与决策. 2018(02)
[7]股市波动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郑挺国,刘堂勇. 经济学(季刊). 2018(02)
[8]沪港通背景下行业间波动溢出效应及形成机理[J]. 徐晓光,廖文欣,郑尊信.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3)
[9]国际金融新旧秩序下股市波动溢出效应的比较[J]. 苗晴,石盈芳,孔玉生. 统计与决策. 2016(24)
[10]中国金融市场的时变信息溢出研究[J]. 赵华,麻露. 财贸研究. 2016(05)
博士论文
[1]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及溢出效应[D]. 朱芳菲.浙江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2183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21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