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半强制分红政策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同于国外发达的资本市场,我国上市公司不发放股利或发放低股利的现象非常普遍,股利政策也不具有稳定性。大部分上市公司热衷于于“圈钱”却吝于分红,甚至存在连续20年不发放股利的“铁公鸡”,为改变这一现象,证监会自2001年起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将分红行为和公开增发挂钩,希望能够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发放现状。半强制分红政策文件在不同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做出了规定,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时间锁定在了2001年至2005年的弱监管期间和2009至2013年的强监管期间。这两个期间最为本质的区别就是对现金股利水平的规定不同,弱监管期半强制分红政策只是规定企业必须要发放现金股利,而强监管期明确规定了分红比例限制,这是一个政策从松到严的过程,本文也是以此为基础提出本文的假设,从现金股利发放水平和现金股利发放意愿的角度,分别使用Tobit模型和Logit模型进行实验设计,在检验半强制分红“监管悖论”问题引入相应的交互项进行回归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两个期间的半强制分红政策都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水平和发放意愿,但是强监管期的效果比弱监管期的效果要差,这可能是由于明确的分红“门槛”规定对高派现公司产生了负向激励导致的。从负债的角度观察,半强制分红政策颁布之后,高负债的公司采取了减少股利发放保留资金的做法。通过公开增发行为研究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影响时,发现只有在弱监管期间公开增发迫使高负债的公司增加了现金股利的发放,并且强政策期间公开增发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在这一期间公开增发行为并不会影响的股利的发放,进行公开增发的公司都是正常发放股利的公司,进一步分析发现,可能的原因是定向增发方式的出现使得,使得股利发放水平较低的公司改变了选择,在强政策期间半强制分红政策起到了筛选的作用。总体而言,半强制分红政策在不同时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整体上的确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分红水平,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半强制分红政策 公开增发 现金股利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5;F832.5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10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11-13
- 1.3.1 研究方法11
- 1.3.2 研究思路11-13
- 1.4 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的难点13-15
- 1.4.1 研究的创新点13-14
- 1.4.2 研究的难点14-15
-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15-26
- 2.1 股利及股利理论15-20
- 2.1.1 股利及股利政策的概念15-16
- 2.1.2 股利理论16-20
- 2.2 半强制分红政策及相关文献综述20-26
- 2.2.1 半强制分红政理策论基础20-21
- 2.2.2 半强制分红政策阶段划分21-22
- 2.2.3 半强制分红政策相关文献综述22-26
- 第三章 研究假设26-29
- 3.1 半强制分红政策总体评价26-27
- 3.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问题27-29
- 第四章 研究设计29-34
- 4.1 变量选择与度量29-31
- 4.1.1 被解释变量29
- 4.1.2 解释变量29-30
- 4.1.3 控制变量30-31
- 4.2 模型构建31-32
- 4.2.1 半强制分红政策总体评价31
- 4.2.2 半强制分红政策的“监管悖论”的检验31-32
- 4.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32-34
- 第五章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34-42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34-35
- 5.2 共线性检验35-36
-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36-42
- 5.3.1 半强制分红政策总体评价的结果分析36-37
- 5.3.2 半强制分红政策“监管悖论”的结果分析37-41
- 5.3.4 小结41-42
- 第六章 研究结论42-46
- 6.1 主要结论42-43
- 6.2 研究和建议43-44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献中,罗宏;上市公司现金股利行为:经验与实践[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05期
2 邵军;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年12期
3 徐新;;股权结构与现金股利稳定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06期
4 郭海芳;;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理论比较和现实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7年19期
5 李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实证研究[J];现代商业;2008年20期
6 张雪南;;试析我国现金股利发放动因及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年08期
7 张文龙;李峰;郭泽光;;现金股利——控制还是掠夺?[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8 付代红;;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现状、根源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9年12期
9 甘丽凝;;资产质量与现金股利关系评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期
10 林川;曹国华;陈立泰;;公司治理与现金股利分配倾向——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雷;张杰;;控股股东、机构投资者与现金股利[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饶育蕾;李湘平;;迎合还是背离: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罗宏;;国有股权、现金股利与公司治理[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4 苏月中;;现金股利悖论:一个来自中国股市的实证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5 吕怀立;徐宗宇;;现金股利“悖论”:理论回顾与研究启示[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程帆;刘慧凤;;公司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分配给股东了吗?——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何玉润;王茂林;;管理层权力影响上市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吗?——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对比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第二十二章 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分配行为[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9 闫永海;;董事会性别多元化与现金股利分配——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喻梦颖;肖淑芳;;股改前后,谁在导演现金股利的角色?[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军;宝钢股份拟派现金股利61.3亿元[N];上海证券报;2007年
2 陈舒琦;正确核算特殊的“现金股利”[N];财会信报;2005年
3 刘利 朱绿琴 记者 朱彤;伊力品牌荣获500强现金股利真情回馈股东[N];科技日报;2006年
4 彭昕宁 佘风琴;购入股权含现金股利 会计与税务处理有无差异[N];中国税务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涂桂林;皖新传媒实现分配现金股利6370万元[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6 ;2002年业绩大幅增长[N];中国证券报;2003年
7 王立佳;投资企业收到现金股利该怎样确认投资收益[N];海峡财经导报;2008年
8 蔡臻欣;超过欧美亚股平均股利率今年将增长4.6%[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刘文斌 Q孟推,
本文编号:3223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22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