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综合收益披露会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吗?
发布时间:2021-08-27 23:17
随着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导向下,形成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收入费用观。之后,随着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和发展,外部投资者利用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的需求日益扩大,在此环境下,决策有用观成为新的财务报告目标。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基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采用收入费用观确认会计收益这一做法不能完全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化,反而增加了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采用资产负债观以全面反映企业净资产变动和企业全面收益。随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兴起,2008年由于公允价值滥用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思索收入费用观和资产负债观的融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2007年发布的《IAS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中正式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2007年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质趋同后,也引入了“综合收益的概念”。从收益计量角度来看,“综合收益”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国际和我国国内会计准则已经从以往的收入费用观走向了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融合。我国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虽然引入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的概念,但未正式增加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
【文章来源】: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内容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其他综合收益
1.4.2 应计盈余管理
1.5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其他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综述
2.2 其他综合收益与企业市场价值综述
2.3 盈余管理与现金流、信息透明度综述
2.4 文献述评及启示
3 理论基础
3.1 资产负债观
3.2 决策有用观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4 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其他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
4.1.2 外部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
4.1.3 内部会计环境的调节作用
4.2 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计
4.3.1 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
4.3.2 多元回归模型
4.4 变量定义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单变量检验
5.3 相关性分析
5.4 双重差分及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检验
5.5.1 Heckman两阶段模型
5.5.2 Heckman两阶段检验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可以给市盈率带来溢价效应吗?[J]. 王艳,谢获宝. 会计研究. 2018(04)
[2]“营改增”是否影响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J]. 王健,吴群,彭山桂,李永乐. 财贸研究. 2017(12)
[3]其他综合收益、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J]. 杨克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08)
[4]价格时滞、投机性需求与股票收益[J]. 胡聪慧,张勇,高明. 管理世界. 2016(01)
[5]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盈余管理及其管控建议[J]. 谢获宝,郭方醇. 财务与会计. 2015(04)
[6]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 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 会计研究. 2014(06)
[7]家庭服务业中存在“吉芬行为”吗——来自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证据[J]. 王志刚,周永刚,钱成济,王智斌.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05)
[8]分析师关注与盈余管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J]. 谢震,熊金武. 财贸研究. 2014(02)
[9]信息披露制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J]. 贺宏. 财政研究. 2014(01)
[10]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新准则实施的经验证据[J]. 王鑫. 会计研究. 2013(10)
博士论文
[1]公允价值分层披露、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D]. 冉丹.吉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67293
【文章来源】: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内容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概念界定
1.4.1 其他综合收益
1.4.2 应计盈余管理
1.5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其他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综述
2.2 其他综合收益与企业市场价值综述
2.3 盈余管理与现金流、信息透明度综述
2.4 文献述评及启示
3 理论基础
3.1 资产负债观
3.2 决策有用观
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4 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1.1 其他综合收益与盈余管理
4.1.2 外部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
4.1.3 内部会计环境的调节作用
4.2 数据来源
4.3 模型设计
4.3.1 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
4.3.2 多元回归模型
4.4 变量定义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单变量检验
5.3 相关性分析
5.4 双重差分及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检验
5.5.1 Heckman两阶段模型
5.5.2 Heckman两阶段检验结果
5.6 稳健性检验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可以给市盈率带来溢价效应吗?[J]. 王艳,谢获宝. 会计研究. 2018(04)
[2]“营改增”是否影响了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J]. 王健,吴群,彭山桂,李永乐. 财贸研究. 2017(12)
[3]其他综合收益、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J]. 杨克智.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6(08)
[4]价格时滞、投机性需求与股票收益[J]. 胡聪慧,张勇,高明. 管理世界. 2016(01)
[5]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盈余管理及其管控建议[J]. 谢获宝,郭方醇. 财务与会计. 2015(04)
[6]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J]. 张先治,傅荣,贾兴飞,晏超. 会计研究. 2014(06)
[7]家庭服务业中存在“吉芬行为”吗——来自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证据[J]. 王志刚,周永刚,钱成济,王智斌.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05)
[8]分析师关注与盈余管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分析[J]. 谢震,熊金武. 财贸研究. 2014(02)
[9]信息披露制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J]. 贺宏. 财政研究. 2014(01)
[10]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新准则实施的经验证据[J]. 王鑫. 会计研究. 2013(10)
博士论文
[1]公允价值分层披露、信息不对称与公司治理[D]. 冉丹.吉林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367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36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