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07:13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法律禁止地方政府自行举债。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不断增大。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得事权下移财权上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举债融资。特别是,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应对金融危机,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配套资金,相继成立了大量的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加之债务资金的使用去向、使用效率等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地方偿债压力越来越大,地方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201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修订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根据修订结果,省以下各级建设投资所需资金若经过国务院批准,可在限额之内通过举债的方式筹措。此规定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地方政府可以自己发债,无需中央政府代发。随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该意见明确表示,要矫正地方借债方式,杜绝一切不合理、不合法的举债途径,赋予地方合法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并且规范地方债的预算管理模式。可见,当前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已经有法可依,新形势下,将地方债借、管、还全过程纳入预算管理成为大势所趋。由于我国财政体制发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债务预算管理制度亟待完善,长期以来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的现状更加剧了其实施的难度,所以我国地方债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究。本文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为研究主线,以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目的,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为目标,按照“理论分析—现实考察—国际对比—对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包括六部分,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导论。在明确选题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概括和评述,确定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说明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一般分析。对地方政府债务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本文的研究口径;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要素,理顺债务预算管理的程序;分别从委托代理理论、权力制约理论和全口径预算管理等角度出发对债务预算管理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预算管理的现实分析。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以及债务预算管理进行现实考察,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进行论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四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选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为样本,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得到地方债管理必须立足于国情,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又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的重要启示。第五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路径选择和方案设计。从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阐释出发,构建了由预算收支系统、级次系统以及运行程序系统组成的债务预算体系框架,确定了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的编制流程和内容,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设计出近期和远期两套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方案。第六部分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政策建议。从健全预算管理法律和监督机制、转变预算管理理念、改进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及完善其它相关制度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推动债务预算管理进一步优化的配套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预算管理 债务预算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12.5;F812.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0
  • 1 绪论10-21
  • 1.1 问题的提出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相关文献综述12-17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2-14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4-16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16-17
  • 1.3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17-19
  • 1.3.1 结构安排17-18
  • 1.3.2 研究方法18-19
  • 1.4 创新与不足19-21
  • 1.4.1 创新之处19
  • 1.4.2 不足之处19-21
  • 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一般分析21-30
  • 2.1 地方政府债务内涵21-23
  • 2.1.1 政府与地方政府21-22
  • 2.1.2 政府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22-23
  • 2.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23-26
  • 2.2.1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内涵23
  • 2.2.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要素23-24
  • 2.2.3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程序24-26
  • 2.3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相关理论26-30
  • 2.3.1 委托代理理论26-27
  • 2.3.2 权力制约理论27-28
  • 2.3.3 全口径预算管理28-30
  • 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及其预算管理的现实分析30-44
  • 3.1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分析30-39
  • 3.1.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分析30-33
  • 3.1.2 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分析33-38
  • 3.1.3 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分析38-39
  •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9-42
  • 3.2.1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法制建设滞后39
  • 3.2.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试点编制不规范39-40
  • 3.2.3 部分债务资金仍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40-41
  • 3.2.4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周期性平衡机制缺失41
  • 3.2.5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会计制度不规范41-42
  • 3.3 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必要性分析42-44
  • 3.3.1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的内在要求42
  • 3.3.2 提高债务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42-43
  • 3.3.3 保证政府预算完整性的必然要求43
  • 3.3.4 防范财政风险的有效手段43-44
  • 4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44-52
  • 4.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比较分析44-50
  • 4.1.1 管理法律体系比较44-45
  • 4.1.2 举债管理权限比较45-46
  • 4.1.3 举债方式比较46-47
  • 4.1.4 举债规模控制比较47-49
  • 4.1.5 预算管理方式比较49-50
  • 4.2 国际经验借鉴50-52
  • 4.2.1 注重法律制度建设50
  • 4.2.2 预算管理制度设计要立足于国情50-51
  • 4.2.3 加强债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51-52
  • 5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路径选择和方案设计52-65
  • 5.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原则和思路52-54
  • 5.1.1 基本原则52-53
  • 5.1.2 总体思路53-54
  • 5.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体系框架及内容54-56
  • 5.2.1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体系的基本框架54-55
  • 5.2.2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流程55-56
  • 5.2.3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内容56
  • 5.3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方案设计56-65
  • 5.3.1 近期:混合的债务预算管理模式56-59
  • 5.3.2 远期:独立的“一揽子”债务预算管理模式59-65
  • 6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政策建议65-73
  • 6.1 健全债务预算管理法律及监督机制65-67
  • 6.1.1 加强法制化建设65
  • 6.1.2 完善监督机制65-67
  • 6.2 转变债务预算管理理念67-68
  • 6.2.1 建立跨年度债务预算平衡机制67
  • 6.2.2 实行中期债务预算管理67-68
  • 6.3 推进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68-69
  • 6.3.1 改革会计核算基础68-69
  • 6.3.2 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69
  • 6.4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69-73
  • 6.4.1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69-70
  • 6.4.2 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70-72
  • 6.4.3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考核问责机制72-73
  • 参考文献73-77
  • 后记77-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衍华;;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访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导樊丽明教授[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20期

2 殷晓峰;对拉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剖析[J];上海金融;2001年04期

3 郭琳,樊丽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J];财政研究;2001年05期

4 芮桂杰;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90期

5 张逸铭;地方政府债务:一道难解的题[J];金融经济;2004年04期

6 芮桂杰;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33期

7 周天勇;以公共财政化解地方政府债务[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39期

8 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课题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辽宁经济;2004年05期

9 呼显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成因和对策[J];财政研究;2004年08期

10 任太;澳大利亚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及启示[J];财政研究;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育;丁德铭;刘素合;王景东;牟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化解问题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孙芳城;李松涛;;基于风险防范的地方政府债务会计体系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志广;;中国式地方政府债务的性质与债务风险的化解[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苏忠林;;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以重庆市铜梁县化解政府债务的做法为例[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裴育;;基于财政体制改革视角透视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路径[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成立30周年暨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姜宏青;;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孙亦军;;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与融资平台问题研究[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8 柯金川;张秋生;孟庆莉;;新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9年

9 刘卫国;;论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缺陷及其风险防范[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詹向阳;;辩证看待政府平台融资,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A];2011年夏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6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几又;没有风险的地方政府债务同样可怕[N];中国审计报;2010年

2 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刘晓忠;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有待提高[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3 肖振东 审计署财政审计司;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多维思考[N];中国审计报;2011年

4 经济学博士 乐嘉春;警惕地方政府债务的三大潜在风险[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魏文彪;须防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影响民生[N];证券时报;2011年

6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 曹阳;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尚不需“拆弹”[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7 项峥;警惕地方政府债务成“断崖”[N];经济参考报;2013年

8 白景明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科学界定地方政府债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李成刚;客观看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10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小平;地方政府债务:旧患未除,,又添新忧[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晔;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2 邵伟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黄芳娜;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林建设;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经纬;经济社会学视角中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D];复旦大学;2012年

6 谢群;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

7 戴传利;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8 邵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与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王建军;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及监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马丹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翠;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巩佳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连志超;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朱春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D];河北大学;2011年

5 周金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公共融资[D];西北大学;2007年

6 李鹏;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李文静;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南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碧;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庞业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80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