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沪港通”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4年11月17日,万众瞩目的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简称“沪港通”)机制正式启动。“沪港通”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是沪港两地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该机制是在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的经济体实现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一种现实选择。“沪港通”制度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本着金融安全的宗旨发展本国(地区)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证券市场开放达到与国际市场接轨。对于我国来说启动“沪港通”是对QFII等开放措施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我国证券市场有限制直接开放的一种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启动“深港通”提供了一定的可复制经验。首先,本文从制度规定、投资标的、投资额度和投资者四方面着重介绍了“沪港通”机制的主要内容,并从其运行方式、交易结算等方面阐述了不同于其他外资进入渠道的特点。通过内部外部环境分析推出“沪港通”机制的背景,力求以动态跟踪的方法实时总结“沪港通”的实施效果。其次,以“沪港通”机制实施的18个月的运行期间为时间段,总结揭示了其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积极影响,并发现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也会给市场以及投资者带来一定的风险,广大投资者在了解风险后也可以未雨绸缪,总体上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新制度的不断完善。然后,通过总结了国外几种主要的资本市场开放模式,在分析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审慎探讨了我国证券市场开放模式的选择,尽管我国经济体量排全球第二,但我们的金融市场发展的时间还较短,因此要进行渐进式开放已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最后,经过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地探讨与总结提出今后完善我国“沪港通”制度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沪港通 改革 开放 投资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选题意义10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0-13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13-14
- 1.3.1.研究目标13
- 1.3.2.主要内容13
- 1.3.3.研究方法13-14
- 1.4 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14-15
-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
- 1.4.2 创新之处14-15
- 第2章“沪港通”机制概述15-24
- 2.1 我国“沪港通”机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5-17
- 2.1.1 我国“沪港通”机制的主要内容15-16
- 2.1.2“沪港通”的特点16-17
- 2.2“沪港通”机制的理论支撑17-20
- 2.2.1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17
- 2.2.2 最优货币区理论17-18
- 2.2.3 提高两地股票市场的联动性18-20
- 2.3 我国推出“沪港通”机制的环境分析20-21
- 2.3.1 我国实施“沪港通”机制的外部环境分析20
- 2.3.2 我国实施“沪港通”机制的内部环境分析20-21
- 2.4 我国“沪港通”机制的发展现状21-24
- 第3章“沪港通”机制为我国证券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24-29
- 3.1 对我国A股市场的积极影响24-25
- 3.1.1 增加外资进入渠道为A股市场带来“活水效应”24
- 3.1.2 改善A股市场估值水平24-25
- 3.1.3 倒逼A股市场进行制度改革25
- 3.2 加快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25-27
- 3.2.1 推进证券市场开放进程中的一项过渡性机制25-26
- 3.2.2 增强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一项试验活动26-27
- 3.3 改善市场参与者行为与策略27-29
- 3.3.1 促进市场理性投资27
- 3.3.2 有利券商业务增长,,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27-29
- 第4章“沪港通”实施后面临的挑战29-33
- 4.1 对港市的匮乏认识导致投资者行为过于保守29
- 4.2 制度本身是否符合市场要求需要时间来检验29-30
- 4.3 两地的市场制度以及货币汇率差异带来诸多风险30-31
- 4.3.1 汇率风险30
- 4.3.2 市场联动风险30-31
- 4.3.3 套利风险31
- 4.3.4 其他风险31
- 4.4 内地监管无法立即适应跨境监管模式31-33
- 第5章 国外证券市场开放的成功范例33-38
- 5.1 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开放历程33-35
- 5.1.1 美国:全面直接的开放模式33-34
- 5.1.2 日本:保守谨慎的开放模式34-35
- 5.2 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开放历程35-38
- 5.2.1 中国台湾:渐进式开放的典范35-36
- 5.2.2 韩国:既渐近又激进开放的国家36-38
- 第6章 完善我国“沪港通”机制的对策建议38-43
- 6.1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资本账户开放38
- 6.2 进行监管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两地市场统一化的监管需求38-40
- 6.2.1 建立和完善我国内地股票市场信息共享与披露机制38-39
- 6.2.2 完善沪港股市监管部门的合作机制39-40
- 6.2.3 丰富沪港两地金融监管手段40
- 6.3 重视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和投资知识普及40-41
- 6.4 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和合理降低港股投资者准入门槛41-43
- 6.4.1 建立健全我国内地股市的风险防控机制41
- 6.4.2 逐步释放“沪港通”的投资限制41-42
- 6.4.3 重视并完善投资者保护等相关配套措施42-43
- 参考文献43-45
- 后记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不知;配套、协调与效益、潜力——从沪港旅游业比较引出的几点思考[J];上海企业;1986年10期
2 符传岿,年桂芳;沪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3 张晓辉;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沪港经贸关系[J];档案与史学;2000年04期
4 ;东航对“沪港快线”头等、公务舱旅客实施姓氏称呼服务[J];中国民用航空;2003年10期
5 姜斯宪;更广泛、更深入地推进新一轮沪港合作[J];沪港经济;2004年01期
6 黄耀诚;沪港合作办好世博会[J];沪港经济;2004年01期
7 吴念祖;加强沪港两地机场的合作[J];沪港经济;2004年01期
8 陈璐,朱钟棣;从沪港产业比较看两地差异[J];沪港经济;2004年03期
9 许晓青;;香港商界女杰竞相为沪港合作出招[J];公关世界;2004年02期
10 尤安山;;沪港金融市场比较[J];沪港经济;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建清;;沪港学者共商两地携手发展——市社联等举办首届沪港关系论坛[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裘争平;;临时展览点交、布展环节的文物保护理念——以《摩登都会:沪港社会风貌》为例[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云岚;“沪港通”一卡两号联通沪港[N];人民邮电;2004年
2 通讯员 薛贵宝 朱浩;沪港列车直通7年载客突破80万人[N];人民铁道;2010年
3 记者 缪毅容 张骏;进一步加强沪港紧密合作[N];解放日报;2011年
4 记者 刘力源;加强沪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乔妼东;沪港通启动倒计时 红利税何去何从引关注[N];证券日报;2014年
6 曹中铭;沪港通有望成就多赢格局[N];经济日报;2014年
7 皮海洲;沪港通只是蓝筹股行情催化剂[N];经济日报;2014年
8 记者 时娜;沪港通“实战演练”倒计时[N];上海证券报;2014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陈燕青;沪港通或10月10日正式推出[N];深圳商报;2014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李明珠;港股强心针是沪港通?业内看法不一[N];证券时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扬;沪港通背景下AH市场融合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郝凯;沪港通业务对证券公司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3 王承奔;沪港通对沪市波动性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4 符明恺;沪港通背景下中国内地股市与香港股市联动性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5 杨佳瑞;沪港通冲击下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度量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晓静;“沪港通”跨境监管法律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7 白俊;沪港通制度下我国A-H股差价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8 向雪松;“沪港通”对香港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9 汪君毅;沪港通对交叉上市股价差异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
10 赵亮亮;沪港通投资规模对AH股溢价水平的影响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沪港通”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4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42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