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
本文关键词:“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财经大学》 2012年
“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
乔玉林
【摘要】:从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期望效用函数理论以来,现代金融学一直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现代科学。有效市场理论依赖于三个逻辑严密的假设: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资产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价值对现在的价格进合理的评估,投资者的这种理性预期行为会导致市场最终达到均衡,即市场是有效的;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会相互抵消,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使它一直保持在基本价值附近;第三,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因此,只要市场中存在相似的替代证券,套利者的套利行为将会使证券的价格仍然保持在基本价值附近。在这三个逻辑严密的假设条件下,证券市场将是完美的,它总会迅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自1965年有效市场假设EMH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假设成立的理论依据方面还是在对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检验的结果方面,有效市场假设EMH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因此成为了现代金融主流理论的基石。 但是,随着金融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的不断验证,他们对有效市场假设EMH开始重新思考,于是他们逐渐发现证券市场并非像之前假设的那样完全由理性投资者所主宰,而是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或噪音投资者,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会影响股票的价格,而这部分影响正是传统有效市场假设EMH没有考虑或忽略考虑的部分。有效市场假设EMH不仅在理论上收到学术界的冲击,而且在市场中的种种金融现象也使得有效市场假设EMH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金融异象(Anomalies)是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的,该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总是能够迅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但是,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市场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收益异常现象。这些利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很好解释的事实或现象,就被成为金融“异象”或“未解之谜”。从20世纪70年代起,特别是进入90年代,金融学者们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不断发现了市场中存在着的大量金融异象,例如:股权溢价之谜、反转效应、动量效应、规模效应、日历效应、期权微笑、指数效应、处置效应、天气效应等等。这些金现象已经在成熟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验证,因此成为了最经典的金融异象。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证券市场刚刚建立,各种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投资者的投资者行为也不够理性。在这样的新兴市场中,是否也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是否也会对资产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现在证券市场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名称光环崇拜)入手,来探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不可避免地我们仍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投资者,尤其是初入市的中小投资者,他们通常会依靠对股票名称的字面理解来意测该公司股票所属的行业背景及“板块”、“概念”,并借用上市公司的名称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初步的判断,从而对这些股票具有特殊的偏好。例如,普通投资者(尤其是刚入市的中小投资者)会普遍认为名称中带有“中”、“国”字样的股票,应该会拥有资金、市场、信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未来应该具有良好的投资潜力,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种对“中国”名称的美妙光环崇拜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初入市的中小投资者身上是经常看到。从理性角度来讲,在一个有效、无摩擦的市场中,公司名称只是一个不相关的定价因素,公司价值应该是由公司经营活动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所决定的,而公司的名称对股票价格没有任何定价作用。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的盲目追捧行为更可能获得的是一种相信高回报的心理安慰,是一种无助于投资增值的非理性行为。 针对证券市场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本文将从实证方面来观察“中国”名称股票在首次上市后1-12月内名称对股价的影响。因此,本文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收集了2006.6-2008.8之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上市的44支股票作为研究的样本股,并按照名称中是否含有“中”、“国”这两个字,将样本股分为两组:“中国”名称组(19支)和“非中国”名称组(25支)。本文样本股包括那些在上市后的存续期超过1年,及现在状态为ST、*ST、退市、暂停上市的股票。本文剔除了那些财务数据不完整,市盈率超过200倍或者为负的股票。价格全部采用月末的收盘价,并且经过复权处理以剔除公司分红对股价的影响。在判断上市后月度时间点时,如果样本股是在一个月的15号以前上市,那么本文认为上市的当月就为第一个月;如果样本股是在一个月的15号以后上市,那么本文采取近似处理的方法,将其视为在下个月初上市,即下个月为上市后的第一个月。 在模型构造方面,因为市盈率是股票的相对价格,因此被解释变量选用静态市盈率作为衡量股票首次公开上市价格的指标。根据股利贴现模型和已有文献对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分解,本文采用无风险利率、收益增长率、股票总股本的对数和国有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于无风险利率的确定,本文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同时进行加权平均按月进行折合;收益增长率,参考相关文献使用的是前一年年末的净利润增长率;股票规模采用总股本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其进行对数处理。使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市盈率月度数据截面模型进行回归后,发现:1.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确实存在特殊偏好,甚至是盲目崇拜,主要表现为在上市首日及随后的5个月时间里,“中国”名称股票的月均市盈率较“非中国”名称股票的月均市盈率持续高出20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非中国”名称的上市股票,投资者对这类股票的前景抱有更加乐观的态度,更愿意花高的价格来追捧这样的股票,即股票名称中含有“中”“国”字样在新股上市后的5个月内对该股的价格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2.尽管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具有特殊偏好,但是这种偏好却不能长时间持续,只能在新股上市后的5个月时间里对股价有正向促进效应,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名称对股票价格的正向促进效应在在显著性水平上逐渐下降,在程度上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股的基本面信息逐渐公开化、透明化,投资者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市场经验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对“中国”名称的盲目乐观和自信情绪也逐渐消失,导致上市初期偏高的股票价格也逐渐向基础价值回归。 由此可见,对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尽管市场经济刚刚建立,金融市场刚刚起步,但是金融市场中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却依然受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显著影响,而且这些非理性定价因素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是一种新的股票价格异象——名称效应。该效应也对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构成了挑战,证明投资者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存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观念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而且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受到同样观念的影响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的较少,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单一,不存在相应的套利行为使得这种“中国”名称崇拜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因此,我国的证券市场只能是弱式有效甚至是无效的市场。 本文的研究突破了现存大多数研究文献对经典金融异象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也不是从股票名称发音的流畅程度来研究股票名称对股价的影响,也不限于从股票更名事件的市场反映来对观察对股价的影响,本文仅是单纯从股票名称的传闻达意功能来观察对股价的影响。这将为我国行为金融学的建设、上市公司名称的选取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尽管本文证实了市场上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名称的光环存在盲目的追捧行为,而且这种盲目的追捧行为会导致股价偏高,本文的研究尚缺乏对“中国”名称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的研究分析,即投资者高价购买这样的股票是否真的会带来预期的异常收益。因此,日后非常有必要通过收集样本股在首次上市的当日以及随后12个月的收益数据,计算并比较每个组合的异常收益率,从收益的角度对这种效应进行分析,将使“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股票价格异象更加具有说服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832.5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仪垂林,刘淄;上海股市法定节日及传统节日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5期
2 盛卫锋;张兵;谢世宏;;中国投资者对股票代码的数字偏好及其影响——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经验证据[J];西部论坛;2011年04期
3 张强;杨淑娥;;中国股市规模效应及成因研究[J];当代财经;2007年08期
4 陈劬;中国A股市场对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ST)的公告的反应[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4期
5 王春峰;赵威;房振明;;新股投资者情绪度量及其与新股价格行为关系[J];系统工程;2007年07期
6 饶品贵;赵龙凯;岳衡;;吉利数字与股票价格[J];管理世界;2008年11期
7 池丽旭;庄新田;王健;;基于IPO交易量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J];管理学报;2008年01期
8 江一涛;杨林燕;;中国股市的节日效应研究[J];经济经纬;2009年06期
9 李治国,唐国兴;消费、资产定价与股票溢酬之迷[J];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10 奉立城;中国股票市场的“周内效应”[J];经济研究;2000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晓靖;上证50指数效应的实证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边宽江;董祥桥;王艳荣;;基于GARCH族模型的中国股市农业板块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2 孙爱军,陈小悦;关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的研究——兼论中国股市的利润驱动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郭迎宾;;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论文综述[J];北方经济;2010年08期
4 杨华蔚;韩立岩;;中国股票市场特质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刘亚莉;王微;;大股东减持的市场反应与影响因素——基于市场氛围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黄付生;吴启权;;基于经济周期的大小盘股票风格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石萍;何莉敏;;基于公司指标下的最优投资组合实证分析[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8 戴志敏,姜宇霏;证券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学探讨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年04期
9 周宏;基于股价变动概率分析的股市抗风险投资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23期
10 邓子文,王宗军;我国股票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成因与风险控制对策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治辉;贾韩梅;;股票收益率相关性的网络结构分析[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2 唐跃军;李维安;谢仍明;;大股东制衡、信息不对称与ST政策——来自2001-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吕长江;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4 赵丽琼;;我国财务困境公司重组摘帽的股价效应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德明;;盈余惯性与价格惯性的关系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劲松;王其文;;过度反应还是反应不足? 基于股指模拟交易的中外股市信息反应模式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董俊武;蔡立娜;;超自然信仰与华人企业家决策——一个管理学视角的探索性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姜继娇;杨乃定;王良;郭晓;;“上证”A股市场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荣武;沈庆元;;投资者确认性偏差与信息反应机制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钟马;刘义鹃;葛涛;;财务业绩增长持续性与企业过度投资——基于管理者认知偏差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丹;A股市场定价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汪孟海;股市价格泡沫与投资者行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学胜;A、H股市场信息传递及交叉上市股票价格发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柏杰;资产价格波动与货币政策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刘博;多水平框架下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偏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赵萌;证券投资基金的策略性交易行为与股价波动[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军;中国股票市场价格行为实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李秀玉;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财务报告质量保障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王学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耀辉;我国小麦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饶贵添;股票市场价值函数实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素彦;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中的所得税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魏华;ST公司控制权转让的效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婧;中国证券市场非有效性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林朝权;中国股权溢价之谜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黄小琴;基于习惯形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的实证检验[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琼;基于预期超额收益率多因素模型的统计套利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锋;上证A股股票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勇强;管理者风险厌恶及其存货管理行为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悦,孙爱军;CAPM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陈健,何仁科;中国股票市场“月度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5期
3 仪垂林,刘淄;上海股市法定节日及传统节日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05年05期
4 张俊生,卢贤义,杨熠;噪声理论能解释我国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现象吗——与薛刚、顾锋、黄培清三位先生商榷[J];财经研究;2001年05期
5 曹凤岐;董秀良;;我国IPO定价合理性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6期
6 邵希娟;田洪红;;试析杜邦分析法的改进与应用[J];财会月刊;2007年36期
7 刘仁和,陈柳钦;中国股权溢价之谜的检验──Hansen-Jagannathan方法的应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8 陈劬;中国A股市场对股票交易实行特别处理(ST)的公告的反应[J];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04期
9 李蕴玮,宋军,吴冲锋;考虑市值权重的IPO长期业绩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06期
10 李新路,张文修;中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处置效应”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半年报龙虎榜[J];商界(评论);2010年10期
2 PINCHUN;;股市先机尽握方寸之间[J];数字化用户;2001年11期
3 李军;;收藏新宠话股证[J];科学与文化;2002年02期
4 ;周刊IT指数[J];互联网周刊;2006年09期
5 陈超;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变更实际效果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汉口鱼;;股票最佳买入卖出点,StockWatcher提醒你[J];网友世界;2010年10期
7 皮天雷,杨浩;中国股市“股票名称变更”的市场反应——基于“非事件”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年08期
8 ;2004年第二季度基金投资组合一览[J];股市动态分析;2004年30期
9 刘力,田雅静;没有信息,也有反应:中国A股市场股票名称变更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J];世界经济;2004年01期
10 ;N、XD、XR、DR分别表示什么[J];浙江统计;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于权;刘建增;;房地产市场融资“异象”的法律思考[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溪林;;我国冶金自动化装备行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兼谈公司总线技术的对策[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8学术年会第二届智能检测控制技术及仪表装置发展研讨会报告汇编[C];2008年
3 马涛;;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方壮志;黄春兴;;非理性行为与市场效率的新诠释[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边泓;;投资者对操控性资产减值的识别及其反应不足的实证研究——从启发式认知角度解释“应计异象”[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健;刘斌;;应计异象与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曹德骏;;边际人人格:中国私营企业家人格定位[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李国珍;;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行为分析——湖北长阳龙舟坪镇7村庄的调查[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陈武;张玉忠;;小动物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现状、展望与病例诊断[A];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崔兴燮;崔东麟;;从临床内科角度探讨四象医学与中医学[A];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研究——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家福 吴敏;[N];证券日报;2009年
2 赵文;[N];证券日报;2007年
3 吉强;[N];新华日报;2007年
4 ;[N];证券时报;2008年
5 李彬;[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容科;[N];经理日报;2010年
7 广东金融学院金融系教授 李石凯;[N];南方日报;2007年
8 黄庭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易非;[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孟繁龙;[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凤玲;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决策非理性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高兰军;党政领导非理性行为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熊虎;基于非理性行为的IPO价格形成机制和抑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4 唐蓓;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郭文博;应计异象:存在性与成因[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6 赵帅特;基于计算实验金融的典型股票收益异象定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李晓周;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任开宇;沪深股市风格投资:适用性、周期性和转换策略[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岩;非常规突发事件态势演化和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苏曦凌;行政决策的非理性维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玉林;“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代丽珍;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变更的实证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王磊;股票名称尾字声调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陈知烁;锚定效应与股价异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吴迪;沪深A股市场收益异象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周洁怡;政治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高磊;视觉艺术中的“非理性”经验与体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戴以平;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网络社会非理性行为及其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尹力宁;网络公共空间中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引导[D];渤海大学;2013年
10 李芸;我国开放式基金赎回异象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8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