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后发优势理论探寻
本文关键词: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后发优势理论探寻
【摘要】:后发优势这种源于落后本身的特殊优势,只是一种潜在优势,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为后发经济体实现赶超提供了良好契机。正是基于这种契合点,本文试图从后发优势理论出发,探寻新一轮技术革命条件下,我国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获得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分类号】:F061.3
【正文快照】: 后发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欠发达经济体赶超发达经济体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技术变革为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契机。当前,被人们称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如何在新一轮的技术变革中占得先机,掌握主动,实现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关系着我国的发展未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淳;;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博弈策略与效益[J];商业研究;2008年10期
2 朱云章;;国外劳动力迁移理论中的信息、网络与制度[J];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3期
3 李德升;;我国“资源诅咒”现象存在性及相关财政政策选择探析[J];理论导刊;2012年06期
4 刘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姚海琳;;西方国家“再工业化”浪潮:解读与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8期
6 孙晶晶;;家族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7年34期
7 尹博;;技术创新视角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吴婷婷;;对山西农村贫困问题现状特点的探析[J];大众商务;2010年02期
9 王良辉;;再工业化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应对策略[J];企业导报;2013年17期
10 申屠利芬;马金凤;;我国东部地区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傅端香;中国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李萍;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与操作风险控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6 韩晓琴;中国商业银行运营中经济资本管理作用机理及其制度创新[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丽勇;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途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李智;新远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曾春花;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路径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宋顺利;哈尔滨鑫达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管家风;东部欠发达地区异地扶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元凯 ,李嘉曾 ,马晓琳;新的技术革命与创造[J];世界经济文汇;1984年03期
2 邓兆明;;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力结构[J];科学经济社会;1987年04期
3 郑大本;;发展新技术与新技术产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技术经济;1989年02期
4 白宝玉;;新技术对社会进步作用机制的分析[J];技术经济;1991年05期
5 张毅;;正确认识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兼评托夫勒的未来学思想[J];现代电力;1987年01期
6 宋涛;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未过时[J];高校理论战线;1990年05期
7 陈永志;新技术革命与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J];经济评论;2002年03期
8 ;第一部分 总论 一、新技术革命[J];预测;1984年Z2期
9 吴惠之;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平衡发展中看新技术革命前景[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5年11期
10 于世英;;新技术革命能使资本主义“回春”吗?[J];新视野;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永志;;正确看待新技术革命条件下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2 于金富;;新技术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郭艳茹;;制度与经济增长,谁决定谁?——对近期制度研究重要文献的简单评述[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永志;;马克思企业管理理论与当代管理劳动探讨——兼谈私营企业主管理劳动的属性[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简新华;;创建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和展望[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6 杨友才;韦倩;黄少安;;引入制度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成稼;;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理论是否已经过时?[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8 马新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22次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田晓玲;中国依然有引进消化吸收后发优势[N];文汇报;2010年
2 何刚;经济赶超与后发优势的实现[N];铁岭日报;2005年
3 主持人:鸣泉 晓曦;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静;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问题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林敬佑;欠发达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N];喀什日报(汉);2007年
6 ;利用后发优势获得积累[N];发展导报;2001年
7 韩东屏;重视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N];人民日报;2003年
8 吉生;制度缺陷与后发优势陷阱[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9 胡鞍钢;利用后发优势 穷国可追富国[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10 本报评论员;走出转型期社会冲突困境[N];南方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分析与经济赶超战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邹东颖;后发优势与后发国家发展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3 何志星;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郭将;区域后发优势形成的技术和制度支持[D];同济大学;2006年
5 施青军;区域开发与资本市场[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振华;技术后发优势实现渠道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2 盛杰;后发区域的产业引进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农艳春;论生产力移植与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山;技术跨越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5 蔡侃;生态经济理论与中国产业政策导向[D];东华大学;2010年
6 玉佶;经济起飞的政治条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593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25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