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补偿权衡关系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 生态补偿 权衡 生态系统服务 公平与效率 减贫 出处:《生态学报》2015年2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补偿是以市场机制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方法,其典型特征是通过经济激励而实现生态系统保护和减贫的双赢,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实施。权衡关系是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之一。生态补偿存在4种权衡关系: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监测成本与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供应与减贫之间的权衡。分析了权衡关系的产生源于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过程的不确定性、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性以及生态补偿实施背景的异质性,并提出应该在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和评估系统3个方面加强权衡关系的研究。
[Abstract]: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 method of solving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 and its typical characteristic is to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of ecosystem protection and poverty reduction through economic incentives. Therefore, it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all over the world. The trade-off relationship is one of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 are four trade-offs i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trade-off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Monitoring trade-offs between costs and transaction costs,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and between supply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poverty reduction. The coupling of natural and social economic systems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re discus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of trade-off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ree aspects: theoretical basis, practical model and evalu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52) 国务院三峡办项目(0001792013CB7100001,001792013CB7300001)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生态补偿理论、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2 赵雪雁;;生态补偿效率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元;尚占环;龙瑞军;;草地生态补偿机制与补偿方案探讨[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2 刘兴元;;草地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2年02期
3 孙贤斌;傅先兰;杨本俊;;安徽省会经济圈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张乐勤;;多种估算方法下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探析——以安徽秋浦河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5 冯艳芬;王芳;杨木壮;;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4期
6 张伟;张宏业;张义丰;;基于“地理要素禀赋当量”的社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J];地理学报;2010年10期
7 赵翠薇;王世杰;;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8 张志云;郭正福;;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确定[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9 Fu Chengwei;Shi Zulin;;Study 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Beijing and Hebei Province[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年04期
10 乌力吉;徐劲草;许新宜;宝乐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效顺;曲福田;陈友Pr;牟守国;;基于福利分析的矿区耕地损失补偿测度研究——以江苏徐州煤矿开采为例[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2 张舟;吴次芳;谭荣;;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城镇化研究:瓶颈与展望[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3 周一虹;赵雷刚;;基于环境重置成本法的流域生态补偿价值计量方法研究——以黄河流域(兰州段)为例[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陈维春;庞璐;;论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机制[A];生态文明法制建设——2014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4年
5 饶芳萍;诸培新;罗小娟;马贤磊;;国内外生态补偿模式构建与绩效评价的研究综述与启示[A];“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曹霞;宋润民;;生态补偿实施效度评价的政策与法律机制探究——以新西兰实践为分析背景[A];2014 年《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问题研究——2015 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斯丽娟;甘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刘兴元;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6 桑金琰;环境友好型制造企业的协同运作与优化提升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邵长龙;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韩美;基于多期遥感影像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动态与湿地补偿标准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刘世强;水资源二级产权设置与流域生态补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郑水丽;基于国际经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黄君;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倩;新疆限制开发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孟立贤;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6 崔海宁;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白宇;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都峰;基于碳汇约束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建立及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常晶晶;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敬东;天宝岩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青,洪尚群,段昌群,曾广权,夏丰,陈国谦,叶文虎;区际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关键[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2 熊鹰,王克林,蓝万炼,齐恒;洞庭湖区湿地恢复的生态补偿效应评估[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3 戴其文;赵雪雁;;生态补偿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以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地生态系统为例[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4 赵翠薇;王世杰;;生态补偿效益、标准——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5 洪尚群,马丕京,郭慧光;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6 吴学灿;洪尚群;吴晓青;;生态补偿与生态购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7 郑海霞;张陆彪;;流域生态服务补偿定量标准研究[J];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8 高彤;杨姝影;;国际生态补偿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9 万军,张惠远,王金南,葛察忠,高树婷,饶胜;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杜振华,焦玉良;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生态补偿[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卿;靳乐山;;中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04期
2 张淑翠;;探析生态补偿与生态税收的相关性[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1期
3 刘春江;薛惠锋;王海燕;杨养锋;;生态补偿研究现状与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4 蔡邦成;刘庄;庄亚芳;;生态补偿的管理与调控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5 张建肖;安树伟;;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李远;严岩;吴钢;赵景柱;;走向实践的生态补偿——试点进展及建议[J];环境保护;2009年10期
7 蔡邦成;庄亚芳;刘庄;王向华;;生态补偿的管理与调控模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5期
8 陈治斌;;“生态补偿激励机制”探讨[J];学习月刊;2009年08期
9 陈治斌;;建立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建设“两型社会”[J];城乡建设;2009年05期
10 王雅丽;刘洋;;强化金融支持 推进生态补偿[J];浙江金融;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贤金;;土地生态补偿:模式类型、价值基础与实现路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永宁;;生态补偿法学涵义的经济学分析[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刘俊威;吕惠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严力蛟;;生态补偿及其在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王超宇;邸永召;;生态补偿制度之探究——以正外部性的生态补偿为视角[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6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施燕;陈原笑;苏倪;;生态补偿概念辨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逸;黄贤金;胡初枝;;基于生态补偿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以江苏省沿海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文华;;北京市森林的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A];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生态补偿走向制度化[N];人民日报;2006年
2 顾瑞珍邋丁冰;环保总局:生态补偿试点将在四领域展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3 记者 王立忠;我市4个县(市)区获省政府生态补偿[N];铁岭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徐琦;生态补偿尚需平衡多重利益[N];中国环境报;2008年
5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 刘晓峰;加快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N];人民日报;2008年
6 孔志峰;生态补偿:不可忽视的责任[N];国际商报;2009年
7 记者 宋时飞;《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工作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记者 买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N];农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王尔德;区域性草原生态补偿定调[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10 魏家锋;神农架特色产业发展受益生态补偿[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立洪;生态补偿量化方法及其市场运作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2 宋蕾;矿产开发生态补偿理论与计征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余璐;生态补偿的政府间供给议价[D];暨南大学;2009年
4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黄润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王燕;水源地生态补偿理论与管理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何承耕;多时空尺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理论与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尤艳馨;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田民利;基于区域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刘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燕;生态补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周劲松;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陈孜;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葛丽燕;流域阶梯式生态补偿标准研究及应用[D];郑州大学;2012年
5 张慧;海洋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薛友;苏州生态补偿评估[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付二光;我国耕地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8 何欣;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态补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张建肖;陕西秦巴山区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闫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16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51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