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地理集聚理论演进:分工—空间外部性视角
本文选题:产业地理集聚 切入点:分工 出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摘要】:分工、空间外部性与产业地理集聚之间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内在逻辑联系。分工导致报酬递增从而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但源于分工的报酬递增需要借助产业地理集聚来实现。区域分工—贸易理论对产业地理集聚进行理论解释的一个基本点是空间外部性,并且外部经济增长是分工引致的报酬递增的重要源泉。由此,空间外部性成为解释产业地理集聚的关键性因素,分工产生的空间外部性是产业地理集聚的重要来源。根据以上逻辑,建立了产业地理集聚研究的"分工—空间外部性"理论模型。
[Abstract]:Division of labor, spatial externality and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have deep theoretical origin and internal logical connection. Division of labor leads to increasing returns,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However, the increasing returns derived from division of labor need to be realized by means of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ne of the basic points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trade theory to explain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is spatial externality. And external economic growth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creasing returns caused by division of labor. Thus, spatial externality becomes the key factor to explain the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y. The spatial externality produced by division of labor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According to the above logic,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spatial externality" in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is established.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农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模式及其绩效研究”(11YJC790214) 农业部软科学研究课题“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201303)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长全;;基于外部性的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国外城市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2 钱学锋;梁琦;;分工与集聚的理论渊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3 阿林·杨格,贾根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对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张本英;评英国“1830年代理论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华德亚;董有德;;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聂晶;张明林;;基于新兴古典主义分工理论的农业产业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张本英;;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6 黄泽海;;解析“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五个维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余明江;产业集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丁艳华;霍军亮;;如何应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源的流失[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陈跃刚;吴艳;;都市圈产业组织形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0 王宏顺;贾少萌;;财政政策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凯;吴清;;制度质量与省际资本流动[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温俊彬;;略论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吴秋兰;;论对自利本能的道德关注——兼评近年道德评价热点事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尹德洪;;早期的法和经济学思想研究[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柯华庆;;法律效率论[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王汉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结果[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静;;促进沈本两市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9 丁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傅沂;刘汉民;吴丽锋;;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的转变[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贵荣;新疆奶业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玉冬;高新技术企业资金运营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7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郁方;中国银行业垄断与规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朋良;基于渔民视角的相互制渔业保险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游振华;种子产业链企业合作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肖彦梅;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能力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晋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雅萍;蔡伟贤;;论交易效率对分工演进的影响[J];经济问题;2008年05期
2 骆永民;;公共物品、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J];财经研究;2008年05期
3 魏婕;任保平;;西方经济学报酬递增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蒋满元;;新兴古典经济理论的空间应用分析[J];江汉论坛;2006年04期
5 彭玉婷;褚庆鑫;;分工、交易效率与双边市场的形成[J];价值工程;2009年10期
6 张冰;金戈;;试论分工演进之社会支撑体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 钱书法;李炳炎;崔向阳;;马克思社会分工制度理论研析:一个视角和两个维度[J];经济学家;2011年06期
8 郭少新;;市场、组织与二元经济的起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朱炎亮;林源;;分工演进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J];开发研究;2010年02期
10 程新章;中国经济增长之分工演进分析[J];上海综合经济;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姜国刚;尚井杰;;循环经济发展与资源分工的内生演进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2 罗浩;刘志铭;;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演变[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3 隗斌贤;;新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启示[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4 马中东;;基于分工视角的制度变迁和产业集群演化[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丽;模块化对产业组织演进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2 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3 徐康宁;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旭东;交易成本、制度与分工演进[D];郑州大学;2006年
2 蔡炳权;分工演进、交易效率与行业协会的生成机制[D];西北大学;2009年
3 曲金勇;分工演进中的资本异质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68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66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