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关于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探讨

发布时间:2018-04-03 15:05

  本文选题:经济增长 切入点:新供给理论 出处:《财政研究》2013年09期


【摘要】:经济增长的基础是需求,但需求是客观存在,而供给却是满足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的主动因素和决定性因素。由于需求在单类商品存在上限,供给的增长必须同时考虑量的增长和创新拓展两个途径,而这两个途径都是由供给的主要单位——企业来完成。政府要做的是解除对企业这一主要供给主体的约束,将其职能聚焦在公平竞争和公共服务等核心方向上来,创造促进企业不断创新的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
[Abstract]:The basis of economic growth is demand, but demand exists objectively, and supply is the active and decisive factor to meet demand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upper limit of demand in a single commodity, the growth of supply must take into account both the growth of quantity and the expansion of innovation, both of which are accomplished by the main unit of supply-enterprises.W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do is to lift the constraints on the main supply body of the enterprise, focus its functions on the core direction of fair competition and public service, and creat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competition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the enterprise.
【作者单位】: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
【分类号】:F091.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丹;试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隋广军,万俊毅;试论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J];生产力研究;2002年06期

3 耿林;;创新、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3期

4 陈聪;韩仪湘;;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J];商业时代;2009年11期

5 葛峙中;发展观的演进与创新[J];求索;2004年05期

6 张志昌;浅议发展知识经济与人的持续性全面发展[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鲁传一,李子奈;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理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陶群;;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增长刍议[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宗新;融资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分析[J];改革;2002年06期

10 刘伟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刘忠文;;经济增长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浅析[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罗斌;;论知识流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6 张妍蕊;温新建;;论技术创新扩散与经济增长[A];全国高校价值工程研究会200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1届MBA优秀论文专辑[C];2001年

7 高子建;;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分析——基于状态空间模型[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孙守纪;;法律起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林金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及实现机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王军;;健康、贫穷与经济发展[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军(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制度“落后”有助于创新[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张晓 郑易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实现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N];华夏时报;2001年

4 本版编辑 蔡荣鑫 周天芸 徐现祥;实现对穷人友善的经济增长[N];广州日报;2006年

5 陈忠斌;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源泉[N];光明日报;2003年

6 左小蕾;推动共享性的经济发展[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海南省财政厅 赵逸楠;破解经济增长的斯芬克斯之谜[N];海南日报;2011年

8 万冬梅;产权与经济增长[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9 陈宇峰;经济增长已无法改变社会不平等[N];财经时报;2007年

10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超越简单的线性思维[N];经济观察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栋;基于代际叠代模型的经济增长复杂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田杨群;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互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朱翊敏;人力资本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对广东省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5 杨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管汉晖;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05年

7 潘向东;高技术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基于制度安排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8 南守重;金融深化、金融体制发展与经济增长[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9 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10 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玲玲;资本主义精神、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彭高旺;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3年

3 张光森;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4 邬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包桂英;环境低代价的经济增长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大平;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及中国实证[D];湖南大学;2003年

7 吴明哲;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D];厦门大学;2001年

8 周莹玉;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王凌云;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11年

10 胡莹;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历史和现实[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05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1705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