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还是互补:两类基本分工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文选题:社会分工 + 组织分工 ; 参考:《学习与实践》2013年03期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根本基于分工的演进,而分工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机制引导的社会外部分工,二是组织机制实施的组织内部分工。尽管传统上往往把这两者视为替代关系,但实际上更是互补关系,两者的演化也是双向的。其实,分工所包含的竞争和合作两方面内容都体现了协调性,分工的深化则源于协调水平的提高。因此,分工效益根本上也就是源于协调水平的增进和协调机制的完善。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one is the social ex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guided by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other is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Although they are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substitute relations, they are in fact more complementary and their evolution is bidirectional. In fact, both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re embodied in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deepening of division of labor originate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coordination level. Therefore, the benefit of division of labor originates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coordination level and the perfection of coordination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阿林·杨格,贾根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02期
2 曹正汉;寻求对企业性质的完整解释:市场分工的不完备性与企业的功能[J];经济研究;199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向钱看”的经济正当性与道德正当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康建中;持续竞争力:公司战略管理的核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杏;提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对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华德亚;董有德;;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聂晶;张明林;;基于新兴古典主义分工理论的农业产业化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7 刘祥琪;产业集群——东北振兴的必由之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陈乐乐;;基于自主创新的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张士杰;王辛;;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阜阳市城市竞争力评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姜遥;王慧;;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薇;;服务经济与循环经济[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贵友;;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曾宪植;;北京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与创新产业集群构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陈树文;任筱楠;;基于创新驱动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6 宋天和;莫垎;;论自主创新提升龙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宋北光;;论发挥研发中心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核心和带动作用[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8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韩平;程栋;;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产业形成机理分析[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高见;;构建共性协作网络 打造支持服务平台——粤东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和政策指引[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许玲;珠江三角洲运动服装业市场营销环境与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栋梁;中国民航运输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顺东;基于提升国民经济竞争力的风险投资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徐连章;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曙;湖北省淡水渔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尹慧君;邯郸市农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肖彦梅;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能力评价与决策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于婷;煤炭企业跨区域扩张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构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国艳;山东省中小企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莉;地方政府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作用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张烨;区位优势要素对上海体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阳;刘益;张磊楠;;市场导向、协调机制与知识获取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3期
2 田云清;论社会发展协调机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92年01期
3 游杰;龚晓;;产业分工深化及其协调问题[J];学术论坛;2006年03期
4 贺代贵;蒋悟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主体及制度探讨[J];经济前沿;2007年01期
5 程斌武;谭力文;杜敏;;市场、组织与中间形态比较:协调方式与效率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6 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安树伟;吉新峰;王思薇;;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朱富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普适意义:重要推论[J];改革与战略;2011年03期
9 蔡纪良;管益忻;;论社会主义中心城市经济机制[J];开放时代;1984年03期
10 陈学工;应加深对社会分工的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荣琴;;区域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协调机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王永年;;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辩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丁任重;;计划与市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4 李淑梅;;市场经济与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谢瑞平;;法律制度的行为效率研究[A];2007年全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王永年;;马克思竞争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度(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曾国安;;论市场经济的性质[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8 肖延方;;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指导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9 姚挺;;对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几种认识的看法[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10 马光秋;;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比较[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编辑邋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梁桂全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教授 宋子和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李炳炎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黄德鸿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王利文;思想解放的典范 理论创新的先驱[N];南方日报;2008年
2 冉净斐;经济学家:固守还是偏离[N];光明日报;2005年
3 梁怡;演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制度变迁[N];上海证券报;2007年
4 金融学博士 程实;诺奖智慧指引经济协调机制设计[N];证券时报;2007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业安;微博经济学[N];中国经营报;2009年
6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梁小民;拒绝泛市场化[N];人民日报;2003年
7 谢识予;“冲突”与“均衡”的魅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8 王慧卿;发烧经济学[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9 汤可可 市政协研究室主任;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纪念碑[N];无锡日报;2008年
10 广发期货总经理 肖成博士;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市场机制[N];期货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金良;跳跃式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王盛;分工、协调和产业组织形式演化[D];复旦大学;2005年
3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4 魏国江;价值链分工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陶军锋;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收益递增——内生增长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杨芳;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曾兆勇;博弈论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运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亚伟;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社会分工范畴[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马端辉;产业—职业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4 韩莉;马克思产业组织思想探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5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08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