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ic theory system,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has experienced the classical school of distribution theory, post-Keynesian distribution theory, Neo-classical school of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modern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oth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marginal revolution in the 1870s, Neo-classical economists inherite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lassical economists on the distribution theory and formed the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Caldo and others established the post-Keynesian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 the same period, Kuznets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an inverted "U" typ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equality of individual income distribution.
【作者单位】: 财政部
【分类号】:F091;F01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马晓飞;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选择[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王延寿;论知识经济的指标体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贾楠;郭强;;农民工与中国现代性转型的风险化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6 王寅丽;不完全理性与经济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吴鹏森;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三个理论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周端明;;形式化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曾中秋;以德治国的基础分析——从“经济人假设”谈起[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10 许丹丹;;“蚁族”现象的法理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利;;强制履行、期待赔偿与最优违约救济[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周晓唯;;量刑均衡化分析——一个规范量刑的法经济学思考[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璐;周晓唯;;监管“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重中之重——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条件下的最优激励契约模型研究[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锦洪;;交易、合同和合同法的演进逻辑——基于“主体思维方法”的分析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6 黄俊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国利;;媒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孙春晨;;经济伦理学研究中的三个理论论争[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刘金海;;乡村企业“二次创业”模式选择中的乡村关系——以湖北省武汉市团结村改革方案设计为例[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10 闫海宏;;试论知识经济时代距离因子的作用[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盛峰;公平与效率均衡的财政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我国经济性裁员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栾晓平;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农村合作医疗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丁莹莹;基于知识管理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海涛;知识型员工关键绩效指标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吕晴;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玮;新自由主义的实践后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丁晖;法院内置强制性调解制度的正当性分析和立法展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杰;浅析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磊;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理论的三大矛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2 解莉;论新时期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宁夏党校学报;2003年02期
3 林其屏;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五大特征[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7年01期
4 董全瑞;;收入分配一元论[J];当代财经;2006年02期
5 常艳颖;;改革开放30年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8年06期
6 汪泽青;朱周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J];网络财富;2009年03期
7 裴小革;论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变和劳动价值论的实践价值[J];哲学研究;2003年01期
8 张波,高德胜;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与现阶段贫富差距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王琴;谭春兰;;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探究[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10 于延东;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新问题——论按生产要素分配[J];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成;胡红安;;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我国收入差距成因分析与思考[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杨建军;;知识、分配、剥削与劳动价值[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荣;张丽丽;胡红安;;基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思考[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杨梅枝;;试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7 傅红春;;中美个人收入的要素结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8 张鸿;杨文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收入合理分配的关键[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赵学增;;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有机结合的可能与机制[A];邓小平理论与我国经济学的发展[C];1997年
10 李富阁;;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华敏 朱洪英 张松顷;事业单位分配改革思考[N];组织人事报;2005年
2 杨承训;改善民生要坚持基本分配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 赵平之;按要素分配激发效率[N];社会科学报;2006年
4 梦霖;《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N];人民日报;2009年
5 任胜 黄玲;让教师吃吃“大锅饭”又何妨[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按劳分配”再理解[N];北京日报;2010年
7 马小丽(作者单位: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突破[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8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按劳分配”再理解[N];西安日报;2010年
9 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 杨建;还需拿稳“按劳分配”这杆秤[N];工人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汤笛声;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方式并存[N];中国电力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任洲鸿;“新按劳分配”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力;兵团农牧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5 石薇;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张明;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7 方春英;中部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晏榕;政府在调控收入分配中的作用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晓纯;教育、人力资本、经济增长——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静波;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中国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刘宁静;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高长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安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6 王奕;开发区的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王晓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在山东省的实践[D];苏州大学;2011年
8 赵启然;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9 宋军;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10 王艳平;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制度创新[D];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43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34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