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1991~2008年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1 10:10
【摘要】: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Abstract]: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in China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LMDI metho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1 to 2008, the trends of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energy structure and energy efficiency, and these two factors are inversely U-shaped with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This shows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are still increasing. Therefore, China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ergy structure, especial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现代经济研究所;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煤矿动态安全预警与关联管理问题研究”(12CGL101) 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研究”(122400440021);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产业安全视阈下的河南省外贸产业发展研究”(122400440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24;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2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3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4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5 董智;王世进;;江苏省碳排放量特征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6 曹俊文;刘官站;;中国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12年06期

7 王素凤;;低碳生态城市评价研究述评[J];北方经济;2012年10期

8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岳立;李飞;;西部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包颉;侯建明;;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7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孙秀梅;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机理与调控对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9 蔡伟光;中国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刘朝;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Quadri-Carbon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近新;;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2期

2 李军军;周利梅;;海峡西岸经济区碳减排潜力预测与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顾康康;刘景双;陈昕;;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5 李忠民;孙耀华;;基于IPAT公式的省际间碳排放驱动因素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2期

6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7 杜笑典;戴尔阜;付华;;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及预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吴殿廷;吴昊;姜晔;;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基于截面数据定量分析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9 朱明许;黄少鹏;孙娜;徐冠宇;;中国人均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及减排途径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年06期

10 宋杰鲲;张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斌;李娜;;我国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4 季民;张亮;金洛楠;;光电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江虹;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何宝燕;张娜;;J菌对BDE209的好氧降解特性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白向玉;张辉;刘汉湖;裴宗平;;某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7 薛晓光;张振风;;河津市环境空气中苯并芘(BaP)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范修远;倪海燕;李志红;;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岩;蒋继志;马平;刘翠芳;;细菌降解农药研究新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勇;张瑞英;孙喜娟;胡满银;高香林;;影响电除尘器总体设计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符王润;CO2:广东不能只卖不思考[N];广东科技报;2007年

2 记者  刘蔚;应从环保角度审视中国能源战略[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晶;增长中转变 调整中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刘航;解决温室气体排放,要从根本问题入手[N];中国冶金报;2008年

5 李月;力促节能减排 应对气候挑战[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9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10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3 华玉妹;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赵捧莲;国际碳交易定价机制及中国碳排放权价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向求来;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低碳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张春燕;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4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董文;江苏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序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郭飞;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D];同济大学;2006年

8 王仲旭;复合型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9 孙玲;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10 刘保峰;胡敏酸与锌、镍及锌—镉离子相互作用和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19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19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e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