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7:18

  本文关键词: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 密切值法 灰色聚类法 主客观联合赋权


【摘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交通运输业作为能耗和排放大户被视为急需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领域。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及机动化时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土地及能源紧缺等“城市病”愈演愈烈,优先发展具有节能、节地、减污、减堵优势的公共交通是我国必然的战略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环保时代对公共交通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国各类城市的公交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常规公交却存在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有助于常规公交企业明确识别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从而以绿色环保的方式向公众提供高水平的公交服务,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常规公交,使企业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多赢。还可以促进城市交通领域的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绿色公交的窗口示范效应、宣传教育效应提升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实践价值。本文首先在借鉴绿色价值链理论、服务利润链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模型,基于此模型的六项流程环节确立了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模块及层次。其次,针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六项内涵模块共设置七十余项评价指标并提出其计算方法,在对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分类的基础上,划分各项指标的五级评价标准。再次,对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尝试构建复合式密切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基本思路是:对三项准则即绿色乘客赞誉度、绿色员工满意度、绿色政策支持度的评价分别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分法;对四项分目标即绿色服务能力、绿色经济效益、绿色环境效益、绿色社会效益分别采用密切值评价法;对总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再次采用密切值法得出评价结果。然后,选择在公交评价领域得到成熟应用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作为验证模型,再次得出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果。通过使用克朗巴哈α系数、kendall's W协和系数检验等多种方法验证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及正确性。接下来,将复合式密切值法综合评价模型、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及验证方法应用于河南省A市、B市、C市公交总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结论是:两种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并与行业评比结果相符,表明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复合式密切值法评价模型具备科学可行性。三市公交总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属于较差等级,自优到劣的排序是:B市、A市、C市。最后,建议从当前要有的放矢抓整改、贯彻以人为本战略、采用软硬兼施战术、汇聚政策合力等方面提升三个城市常规公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城市常规公交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 密切值法 灰色聚类法 主客观联合赋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72.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5
  • 1.1.2 研究意义15-16
  • 1.2 研究内容16-17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7-18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技术路线18
  • 1.4 论文创新点18-20
  • 第2章 文献综述20-31
  • 2.1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20-22
  • 2.2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22-27
  • 2.3 文献评述27-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69
  • 3.1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的分类31-33
  • 3.2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33-42
  • 3.2.1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模型的提出33-36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导向36-39
  • 3.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层次结构39-42
  • 3.3 绿色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42-51
  • 3.4 绿色经济效益实现能力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51-55
  • 3.5 绿色环境效益实现能力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55-57
  • 3.6 绿色社会效益实现能力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57-68
  • 3.6.1 绿色乘客赞誉度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57-60
  • 3.6.2 绿色员工满意度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60-62
  • 3.6.3 绿色政策支持度评价指标的释义及分级62-68
  • 3.7 本章小结68-69
  • 第4章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69-92
  • 4.1 综合评价方法及赋权方法简介69-71
  • 4.2 复合式密切值法评价模型的构建71-84
  • 4.2.1 复合式密切值法评价模型简介71-74
  • 4.2.2 绿色乘客赞誉度等准则的综合评价74-84
  • 4.2.3 四项分目标及总目标的复合式密切值法评价84
  • 4.3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构建84-88
  • 4.3.1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简介84-87
  • 4.3.2 绿色乘客赞誉度等准则的灰色聚类法评价87-88
  • 4.3.3 四项分目标及总目标的灰色聚类法评价88
  • 4.4 评价结果验证88-90
  • 4.4.1 绿色乘客赞誉度及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88-89
  • 4.4.2 评价结果一致性的kendall's W协和系数检验89-90
  • 4.4.3 评价结果与文献成果或行业评比结果的比对90
  • 4.5 本章小结90-92
  • 第5章 城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应用92-137
  • 5.1 复合式密切值法评价模型对三家企业的应用92-113
  • 5.1.1 绿色乘客赞誉度等准则的综合评价92-104
  • 5.1.2 四项分目标及总目标的复合式密切值法评价104-113
  • 5.2 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对三家企业的应用113-132
  • 5.2.1 绿色乘客赞誉度等准则的灰色聚类法评价113-125
  • 5.2.2 四项分目标及总目标的灰色聚类法评价125-132
  • 5.3 对三家企业评价结果的验证132-136
  • 5.3.1 绿色乘客赞誉度及员工满意度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133-134
  • 5.3.2 评价结果一致性的kendall's W协和系数检验134-135
  • 5.3.3 评价结果与文献成果或行业评比结果的比对135
  • 5.3.4 结论135-136
  • 5.4 本章小结136-137
  • 第6章 提升三市常规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建议137-144
  • 6.1 当前的任务是有的放矢抓整改137
  • 6.2 全面推进外以乘客为本与内以员工为本的内外兼修战略137-140
  • 6.3 采用设施设备升级与管理文化提质的软硬兼施战术140-142
  • 6.4 持续汇聚政策合力142-143
  • 6.5 本章小结143-144
  • 结论及展望144-147
  • 致谢147-148
  • 参考文献148-157
  • 附录157-16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田野;邵敏华;;考虑舒适性的公交乘客出行时间价值对比[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1年03期

2 薛兴海;巩丽媛;倪亚洲;刘星昊;;基于乘客满意度的公交服务水平模糊评价[J];科技和产业;2012年05期

3 覃琳;程宏伟;冯茜颖;;西部矿产资源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当代经济;2011年20期

4 狄乾斌;韩增林;;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3期

5 陈志兴;;上海市公交优先发展政策评价[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6期

6 李智慧;彭科;宋彦;陈燕萍;;如何制定公共政策来保障TOD的实施?——国际经验介绍及借鉴[J];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02期

7 黄小军;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张栋;杨晓光;安健;刘好德;;基于乘客感知的常规公交服务质量评价方法[J];城市交通;2012年04期

9 魏艳艳;杨超;;基于变权法的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年03期

10 武慧荣;崔淑华;张海松;;基于乘客感知的城市公交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巩晶;城市公交客车尾气污染分析及优化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柯;内河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韩凤;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组织的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金宁;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测评理论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维军;火力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6 李丽群;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竞争理论与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47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047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