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区交通优势度评价及其与贫困关系研究——以武陵山片区及其周边四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 连片特困区 交通优势度 耦合协调度 分布格局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对武陵山片区周边四省共307个县级单元进行评价,并与反映县域贫困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人均GDP进行耦合。结果表明:交通优势度与交通—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整体范围上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在片区内呈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交通优势度与贫困水平呈显著正向相关关系,交通是区域贫困的重要原因。黔江区和怀化市可规划为交通枢纽中心,黔江、怀化、张家界和铜仁市区可作为中心城市进行规划。
[Abstract]:Build traffic advantage evaluation model, to evaluate the Wuling Mountain Area in four provinces surrounding 307 county units, and coupled with the per capita GDP reflect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overty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ransportation superiority and traffic economy coordination degree in the whole range is obviously the center periphery distribution is high in the east low in the West in the area, and there is stro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Traffic dominance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level of poverty, traffic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regional poverty. Qianjiang district and Huaihua city planning for the transportation hub, Qianjiang, Huaihua, Zhangjiajie and Tongren city as the center of the city planning.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AH33B03、2012BAH33B05)资助
【分类号】:F512.7;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洁;陆锋;;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区位与交通可达性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2期
2 杨家文,周一星;通达性:概念,度量及应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3 孙威;张有坤;;山西省交通优势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2期
4 白永平;陈博文;吴常艳;;关中—天水经济区路网空间通达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5 刘海隆;包安明;陈曦;张小雷;张进英;;新疆交通可达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6 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8期
7 黄晓燕;曹小曙;李涛;;海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J];地理研究;2011年06期
8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梁双波;;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9 刘传明;曾菊新;;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测度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对湖北省79个县域的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10 张新;刘海炜;董文;陈华斌;池天河;;省级主体功能区划的交通优势度的分析与应用——以河北省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4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黄莹;包安明;陈曦;刘海隆;杨光华;;基于绿洲土地利用的区域GDP公里格网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7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8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9 王英杰;魏庆朝;杨勉;;基于分形理论的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可达性等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珂;华建伟;徐朱;韩涛;;基于GIS和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地价分布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封殿波;韩雪培;;京沪高铁对济南可达性的影响[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春山;高军波;;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黄文正;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宋秀华;城市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吴文静;基于时空约束的出行目的地选择行为建模与仿真[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吴泽斌;耕地保护利益冲突及其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薛静;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祝玲丽;公路交通对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晓妹;安徽省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9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城市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形模型——关于地理系统异速生长方程与Cobb-Douglas函数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晓燕,谢长青;主干公路沿线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20期
3 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4期
4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徐建;王s,
本文编号:1520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152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