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发展与铁路沿线城市经济集聚
本文选题:高速铁路 + 经济集聚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05期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的经济集聚指数描述经济集聚状态,建立了包含可达性指标的经济集聚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影响下,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明显提升,铁路沿线城市可达性每提升1%,可引起这些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出现0.8072的相应增加。但是,高速铁路发展也引起铁路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集聚水平差异扩大,经济集聚格局趋向非均衡。其中,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成为经济集聚的目的地,经济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且内部差异缩小;这类城市的可达性每提升1%,可引起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发生0.8798的相应增加。相反,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下降,成为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流出地,而且这类城市之间的经济集聚水平差异增大。
[Abstract]:In this paper , a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dex is designed to describe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state ,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 - speed railway on the urban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long the railway line is analyzed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level of the cities along the railway line is obviously improv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 - speed railway .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高铁快速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相关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1&ZD15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32;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扬;余壮雄;舒元;;经济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5期
2 李P";;基于因子分析的三大都市密集地区的城市发展优势——对城市竞争力排序的商榷[J];地理研究;2008年03期
3 李金滟;宋德勇;;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地级单位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4 陈秀山;汤学兵;;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5 覃一冬;;中国城市经济集聚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5期
6 陆军;宋吉涛;梁宇生;徐杰;;基于二维时空地图的中国高铁经济区格局模拟[J];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7 陈良文;杨开忠;;集聚与分散: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的整合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8年01期
8 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9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覃成林;朱永磊;;区域性交通条件改善与沿线城市人口增长——基于铁路运输提速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钊;;区域产业联动网络测度研究——以环渤海区域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方慧姝;吴永林;;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程宝栋;田园;鲁艳增;;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致良;;产业地理集聚视角下的地区餐饮业发展战略——基于Panel-data模型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孙百才;;经济增长、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两个“倒U”假说的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汪川;;规模经济、城市化和经济聚集[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7 耿永志;;农村劳动力区域转移倾向及其影响因素[J];商业研究;2009年11期
8 张淑翠;;教育及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门槛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2期
9 江海潮;陈虹英;王海云;;中国居民竞争力与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张晏;王永钦;章元;陈钊;陆铭;;China's Development Modeli: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J];China Economist;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直庆;王林辉;李富强;;我国国有资本主导型经济的治理模式:控制权结构、经济制度改革和政府有效委托[A];第七届国有经济论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公司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学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7——一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4 史龙祥;;经济开放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2005年15个营利性行业的地区截面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5 文东伟;冼国明;;对外开放、动态外部性与地区产业增长[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许冰;章上峰;;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测度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赵作权;;空间分布经济学研究综述[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于立平;余剑;;总部经济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9 刘胜;;知识溢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10 施晓丽;;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3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6 肖建清;对外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吴磊;收入分配与金融结构:中国与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洋;中国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区域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胡晓晔;河南金融产业成长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徐业志;宁宜城际铁路建设对马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董昕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宋维;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吕妙贞;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政策设计[D];五邑大学;2010年
9 王二冬;基于产业集群的港口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园园;产业集群下环渤海港口物流的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年05期
3 朱杰;;长江三角洲省际人口迁移格局及影响因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4 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5 黄永明;王萱;;我国各省区生产集中度演变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年10期
6 方创琳;;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4期
7 孟德友;范况生;陆玉麒;高超;;铁路客运提速前后省际可达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6期
8 宋吉涛;方创琳;宋敦江;;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6年12期
9 王振波;徐建刚;朱传耿;祁毅;徐璐;;中国县域可达性区域划分及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10 邓羽;蔡建明;杨振山;王昊;;北京城区交通时间可达性测度及其空间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石理恒;;经济集聚与服务业的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
2 胡道生,杨莉;如何解决小城镇经济集聚难题[J];小城镇建设;2003年01期
3 ;山东5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GDP之和过百亿[J];小城镇建设;2005年07期
4 杨银海;;我国临空经济发展解读[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1期
5 ;广州有望成为世界新的重要航空运输中心[J];空运商务;2006年22期
6 赵晶晶;;城市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性[J];美术大观;2008年04期
7 胡喜生;祁新华;;中国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实证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姚士谋;陈振光;王波;王辰;;我国沿海大城市的发育机制与成长因素[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杭州要建成长三角现代物流枢纽[J];水路运输文摘;2004年11期
10 张建平;;城市发展进程中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切入点[J];中华建设;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朝明;韩斌;;中国西部成都都市圈的经济集聚和外向功能效应研究[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2 钟华;韩伯棠;周治平;;经济集聚机制研究几个新领域探索[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文雁兵;张旭昆;;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空间聚集:基于Hall and Jones“社会基础设施”的C-P-I空间模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家骅;;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5 燕波;;关于加快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A];黑龙江省首届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分会场实施五大战略推进三化进程构建和谐农场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黄洁;;城乡统筹与区域间经济协调的网络机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金鑫;;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秦耀辰;张丽君;;郑汴城市整合动力机制及发展模式[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9 王春杨;;我国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魏祥莉;;小城镇空间地理发展探讨——以四川省隆昌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丽丽 李红;经济集聚化贡献北京税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2 郭正君邋记者 傅淞岩;苏家屯区:建沈阳南部经济集聚区[N];沈阳日报;2007年
3 张娟;孟州市工业经济集聚效能快速提升[N];焦作日报;2010年
4 记者 潘荣进 通讯员 叶成伟 李新俊;高港民营经济集聚发展[N];泰州日报;2009年
5 葛百龙 肖忠飞 记者 高学冬;青冈 工业经济集聚县域发展强势[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陆铭;乐见土地跨地区“交易”一举数得[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陆铭;牺牲经济集聚度 区域难以平衡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通讯员 王国艳;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加速工贸经济集聚[N];绍兴日报;2007年
9 陆铭邋沈飞昊;下一个增长点:加速城市化?[N];中国财经报;2008年
10 伍朝胜 李瞬国;北海:“通道经济集聚”提速[N];北海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骏骞;经济集聚对农民增收与农村减贫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刘亮;企业家精神与区域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8年
3 吴强;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修岩;经济集聚、空间外部性与地区差距[D];复旦大学;2008年
5 李胜会;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宋英杰;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集聚效应[D];山东大学;2013年
7 刘颖;空间经济视角下地区非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高同彪;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10 张浩然;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春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集聚对科技创新活动影响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2 胡颖磊;经济集聚对我国区域间房地产价格差异的影响机制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3 赵凯;经济集聚对城市土地产出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赵怡春;东北四大核心城市社会经济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蒋俊毅;湖南省区域经济集聚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金勇彬;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长三角经济集聚机制和意义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汪婷婷;城市经济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年
8 耿邦昊;资本约束、劳动力禀赋优势与纵向集聚下的浙江产业区位选择[D];复旦大学;2008年
9 刘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10 陈安平;论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经济集聚和辐射效应[D];青岛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2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07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