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的经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0:32
铁路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设施,铁路工务系统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国有企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铁路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1997年到2009年,我国铁路不仅实现了6次大提速,而且成功开发了磁悬浮列车、动车组、城际高速铁路等世界级新技术应用项目,大大提高了我国铁路工务系统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目前我国的铁路建设仍处在大踏步前进阶段,国家对于铁路的投资将继续保持很大的力度。在这个大背景下,历来备受重视的铁路劳动组织架构已无法适应铁路工务系统的实际需求,这不仅是因为现有劳动力数量难以满足铁路基础设施及生产运营设备的大规模扩张,更是因为现有劳动力质量难以跟上技术进步与装备升级的步伐。可见,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铁路工务系统需要优质人力资本的协调配合,而非简单劳动力的重复累加。如何从人力资本评估、开发、投资的角度合理化企业劳动定员自然成为摆在铁路工务系统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个背景,本文作者通过把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企业培训理论及传统的劳动定员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崭新的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理论体系,并将这一理论应用到铁路工务系统的实际工作中。 首先,本文在简要回顾人力资本理论及劳动定员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两大理论板块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作为现阶段铁路工务系统定员的理论依据。文章主要从人力资本定量分析和人力资本投资两个角度应用人力资本理论,通过应用人力资本定量分析确定在既有工作量及工作难度下,铁路工务系统的劳动定员该作何种调整;通过应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在铁路技术装备不断升级的动态环境下,铁路工务系统如何通过培训实现现有劳动组织的人力资本增值,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如此一来,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定员理论就被有机结合起来,现阶段铁路工务系统的理论基础也就相应被建立起来了。 然后,作者将上文提出的理论基础应用于哈密工务段的实际案例。通过将人力资本定量分析与传统劳动定员理论相结合,作者设计了一套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定员计算公式和数学优化模型,核算了关键工种的劳动定员,指出了关键任务量的重要性,重新解释了现阶段铁路工务系统劳动组织的核心工作流程,并提出了优化方法。 最后,从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角度出发,作者提出在铁路技术装备不断升级的动态环境下,铁路工务系统应加强以培训为主的人力资本投资,使既有的劳动定员更好地满足知识更新和技术变化的需求,并设计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培训模型。作者认为培训是目前铁路工务系统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和提高定员工作效率的主要切入点,培训的长期化、制度化能使企业的劳动组织与经济环境相适应。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32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工务系统的发展背景
1.1.2 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管理现状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定员的相关理论与核算方法
2.1.1 定员的含义和作用
2.1.2 定员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2.1.3 定员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2.2 定额的相关理论
2.2.1 劳动定额与定员之间的关系
2.2.2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2.2.3 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与分类
2.2.4 影响劳动定额的理论因素
2.2.5 影响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额的现实因素
2.3 人力资本理论
2.3.1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简要回顾
2.3.2 人力资本的含义
2.3.3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比较特点
2.4 劳动定员定额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2.4.1 劳动定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4.2 劳动定员定额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3 哈密工务段劳动定员的影响因素及技术方案选择
3.1 铁路工务系统定员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背景
3.2 设备基础与维修工具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2.1 设备基础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2.2 维修工具(维修手段)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 哈密工务段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1 维修模式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2 组织机构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3 列车运营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4 哈密工务段定员研究的技术方案
3.4.1 定员的技术路线图
3.4.2 定员的计算方法
4 基于哈密工务段技术进步的定员定额实证研究
4.1 作业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1 经常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2 配合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3 专业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4 突发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2 哈密工务段工时定额计算
4.2.1 定额制定方法的选择
4.2.2 工时消耗分类与工时定额计算方法
4.2.3 工务段工时的测定
4.2.4 工务段工时定额计算
4.3 哈密工务段定员计算
4.3.1 工务段定员的计算过程
4.3.2 工天损失率的计算过程
4.3.3 定员人数的计算及结果
5 哈密工务段定员定额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5.1 项目实施前后的工时定额对比分析
5.1.1 在工务线路维修工时消耗规范方面
5.1.2 在具体作业项目的工时定额方面
5.1.3 定额和劳动效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5.2 作业项目及数量的量比分析
5.2.1 因人员不足未能全面完成的作业项目
5.2.2 轨检车数据的对比
5.3 机械化作业、专业化作业的工效分析
5.4 现场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分析
5.5 项目实施前后新旧劳动组织对比分析
5.6 哈密工务段定员定额工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5.6.1 保证行车安全方面
5.6.2 确保运输物品及时到达目的地
5.6.3 保证工作人员和其他无关人员的生命安全
6 技术进步条件下铁路工务系统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
6.1 铁路工务系统的人力资本投资情况
6.1.1 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6.1.2 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6.2 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培训需求模型及其应用
6.2.1 技术进步条件的培训需求模型
6.2.2 该模型为铁路工务系统职工培训带来的启示
6.3 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 结论和创新
7.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应用价值和创新点
7.2.1 本文的应用价值
7.2.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76290
【学位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F532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铁路工务系统的发展背景
1.1.2 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员管理现状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定员的相关理论与核算方法
2.1.1 定员的含义和作用
2.1.2 定员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方法
2.1.3 定员理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2.2 定额的相关理论
2.2.1 劳动定额与定员之间的关系
2.2.2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2.2.3 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与分类
2.2.4 影响劳动定额的理论因素
2.2.5 影响铁路工务系统劳动定额的现实因素
2.3 人力资本理论
2.3.1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简要回顾
2.3.2 人力资本的含义
2.3.3 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比较特点
2.4 劳动定员定额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2.4.1 劳动定员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4.2 劳动定员定额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
3 哈密工务段劳动定员的影响因素及技术方案选择
3.1 铁路工务系统定员工作开展情况及相关背景
3.2 设备基础与维修工具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2.1 设备基础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2.2 维修工具(维修手段)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 哈密工务段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1 维修模式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2 组织机构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3.3 列车运营的变化及其对定员的影响
3.4 哈密工务段定员研究的技术方案
3.4.1 定员的技术路线图
3.4.2 定员的计算方法
4 基于哈密工务段技术进步的定员定额实证研究
4.1 作业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1 经常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2 配合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3 专业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1.4 突发性作业的任务量调研与结果
4.2 哈密工务段工时定额计算
4.2.1 定额制定方法的选择
4.2.2 工时消耗分类与工时定额计算方法
4.2.3 工务段工时的测定
4.2.4 工务段工时定额计算
4.3 哈密工务段定员计算
4.3.1 工务段定员的计算过程
4.3.2 工天损失率的计算过程
4.3.3 定员人数的计算及结果
5 哈密工务段定员定额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5.1 项目实施前后的工时定额对比分析
5.1.1 在工务线路维修工时消耗规范方面
5.1.2 在具体作业项目的工时定额方面
5.1.3 定额和劳动效率变化的原因分析
5.2 作业项目及数量的量比分析
5.2.1 因人员不足未能全面完成的作业项目
5.2.2 轨检车数据的对比
5.3 机械化作业、专业化作业的工效分析
5.4 现场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分析
5.5 项目实施前后新旧劳动组织对比分析
5.6 哈密工务段定员定额工作的经济效益分析
5.6.1 保证行车安全方面
5.6.2 确保运输物品及时到达目的地
5.6.3 保证工作人员和其他无关人员的生命安全
6 技术进步条件下铁路工务系统的人力资本提升问题研究
6.1 铁路工务系统的人力资本投资情况
6.1.1 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6.1.2 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
6.2 技术进步条件下的培训需求模型及其应用
6.2.1 技术进步条件的培训需求模型
6.2.2 该模型为铁路工务系统职工培训带来的启示
6.3 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建议
7 结论和创新
7.1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应用价值和创新点
7.2.1 本文的应用价值
7.2.2 本文的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项鹭;叶先游;柴田;;航标管理与维护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J];中国海事;2011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洋;公路养护系统组织机构设计下的劳动定员工作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6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876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