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效率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我国三大城市问题之一。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吸引着众多外来人口,人口的大量流动给其城市交通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改进型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和评价了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表明绿色交通在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污染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然后结合目前北京市交通的情况,指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提出大力推广绿色交通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介绍了绿色交通概念和生态足迹理论,主要包括:绿色交通概念、本质和特征,生态足迹概念和一般计算模型。这为本文后续对交通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北京市绿色交通的发展现状,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供需矛盾等方面分析北京市交通所面临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绿色交通是解决问题的出路。再次,建立了改进型交通生态足迹模型,该模型包括四个账户分别是建设用地账户、化石能源账户、森林用地账户和水资源账户。然后运用该模型对北京城绿色交通工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并与私人轿车作对比,结果显示,私人轿车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绿色交通工具的生态足迹,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生态效率较高,因此得出绿色交通在节约资源、改善交通环境等方面比私人轿车更有优势的结论。最后,基于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北京市绿色交通现状,从推广公共自行车、提高轨道交通利用率、加大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北京市绿色交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北京市 绿色交通 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研究现状述评14-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5-17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17-24
- 2.1 绿色交通概念与内涵17-19
- 2.1.1 绿色交通概念17
- 2.1.2 绿色交通本质与特征17-19
- 2.1.3 绿色交通实现途径19
- 2.2 生态足迹概念及方法19-23
- 2.2.1 生态足迹概念19-20
- 2.2.2 生态足迹相关观念20-22
- 2.2.3 一般生态足迹模型22-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第3章 北京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分析24-34
- 3.1 北京市城市及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4-26
- 3.1.1 北京市城市现状分析24
- 3.1.2 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分析24-26
- 3.2 北京市交通大气污染现状分析26-28
- 3.3 北京市交通发展现状分析28-33
- 3.3.1 北京市交通特征分析29-31
- 3.3.2 北京市绿色交通工具发展现状分析31-33
- 3.4 本章小结33-34
- 第4章 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分析34-51
- 4.1 改进型城市交通生态足迹模型34-39
- 4.1.1 城市交通生态足迹概念34
- 4.1.2 城市交通生态足迹核算方法34-39
- 4.2 绿色交通的选定及数据来源39
- 4.3 绿色交通工具生态足迹的核算39-47
- 4.3.1 交通工具建设用地的生态足迹39-41
- 4.3.2 交通工具化石能源的生态足迹41
- 4.3.3 交通工具森林用地的生态足迹41-43
- 4.3.4 交通工具的水足迹43-44
- 4.3.5 各种交通工具生态足迹的分析44-47
- 4.4 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效率评价47-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5章 提高北京市绿色交通效率的对策与建议51-57
- 5.1 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51-52
- 5.1.1 建好公共自行车专用道51
- 5.1.2 做好公共自行车系统相关服务51-52
- 5.2 强化轨道交通发展52-53
- 5.2.1 强化中心城区和郊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52-53
- 5.2.2 对轨道交通进行技术升级53
- 5.3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53-55
- 5.3.1 加大绿色交通的宣传53-54
- 5.3.2 提高私家车出行成本54
- 5.3.3 鼓励发展汽车共享服务业54-55
- 5.4 加大投入清洁能源公交车55-56
- 5.4.1 增加液态天然气和电力公交车的数量55
- 5.4.2 加快建设清洁能源车辆的服务设施55-56
- 5.5 建立智慧共享系统强化智能交通56
- 5.6 本章小结56-57
-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键;;海南省生态足迹地域分布与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1期
2 尉蔚;;中国生态足迹研究进展及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6期
3 郑欣;程久苗;;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04期
4 周吉光;陈安国;丁欣;;区域生态足迹与资源型产业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基于2000年—2009年安徽省数据的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曲艳伟;;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年10期
6 张雷;李月宾;;内蒙古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3年05期
7 刘晟天;;旅游生态足迹研究思路改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05期
8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年10期
9 孙兆敏,刘世新,任世春,韩清芳,李永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评价方法——对生态足迹研究方法的一点认识[J];西北农业学报;2004年01期
10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公华林;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春霞;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性定量评估与预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建兴;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与地理分布[D];东北大学;2005年
4 周晔;广西沙田镇农村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何欢;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评价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冯科;基于GIS和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柳阳;甘肃省生态足迹分析评价[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8 刘春妮;西安市交通生态足迹分析及机动车出行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户朝雪;崆山白云洞风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敏;基于生态足迹的云南省生态适度人口空间格局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北京市绿色交通生态效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0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