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21:28
本文关键词: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近些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企业对于危险类化学用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使得危险货物运输量急剧上升。由于受到危险货物性质所影响,一旦运输途中发生事故,其后果相较于一般交通事故更为严重。不仅会造成危险货物和运输工具的损失,影响驾驶人员和装卸人员的人身安全,还会对运输路线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设施设备毁坏等问题。据相关统计,液态危险货物又是运输过程中最大的危险源。从另一方面看,随着国际上多式联运的不断发展,其运输量也大幅度上升,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优势。本文通过不同运输方式下出现的事故进行统计,从人-物-环-管四个角度分析液态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事故影响因素。从事故影响因素出发,引入事故概率影响因子来对概率进行调整,使其能更好的反映实际事故发生的概率情况。通过建立事故概率影响因子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接着通过对各个指标进行影响度划分,得出事故概率评价模型。并结合事故后果分析,得到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然后针对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各个环节进行成本分析,把成本分为运输成本,中转成本,时间成本三个方面,分别给出定量的模型。综合这三个成本对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成本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站在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角度,充分考虑运输风险和运输成本的基础上来对整个运输方案进行规划,使其在整个运输网络中寻找出各个城市之间的最优运输方式和经过的最优线路,使得风险和成本尽可能的最小化。通过从风险和成本的双目标考虑,建立了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结合模型中存在的情况对于遗传算法中的构建虚拟运输网络和编码方式进行了改进。最后结合实例,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应用上述模型及算法,得到运输路径和运输方式的最优解。最后得出模型对多式联运经营人制定液态危险货物运输计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液态危险货物 多式联运 路径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1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6
- 变量注释表16-17
- 1 绪论17-22
- 1.1 研究背景17-18
- 1.2 研究意义18-19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19-20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20-22
- 2 文献综述22-35
- 2.1 液态危险货物理论22-24
- 2.2 多式联运理论24-28
- 2.3 液态危险货物运输风险分析研究现状28-30
- 2.4 液态危险货物运输路径优化研究现状30-33
- 2.5 文献综述小结33-35
- 3 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风险评估35-59
- 3.1 液态危险货物运输事故统计35-44
- 3.2 液态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影响因素分析44-47
- 3.3 液态危险货物运输事故概率分析47-53
- 3.4 液态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后果分析53-55
- 3.5 液态危险货物风险评估量化模型建立55-58
- 3.6 本章小结58-59
- 4 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成本分析与建模59-65
- 4.1 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成本的构成59-62
- 4.2 构建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成本模型62-64
- 4.3 本章小结64-65
- 5 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65-71
- 5.1 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建立65-66
- 5.2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步骤66-69
- 5.3 本章小结69-71
- 6 实例分析71-89
- 6.1 实例描述71
- 6.2 构建交通运输网络71-73
- 6.3 液态危险货物多式联运风险值评估73-78
- 6.4 数据采集78-81
- 6.5 遗传算法实现81-87
- 6.6 本章小结87-89
- 7 结论与展望89-91
- 7.1 结论89
- 7.2 创新点89-90
- 7.3 不足与展望90-91
- 参考文献91-97
- 附录 197-102
- 附录 2102-107
- 附录 3107-108
- 附录 4108-110
- 附录 5110-111
- 作者简历111-11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文东;王文芳;;有时间窗的多式联运问题分析与建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吴宗之;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莉;公路运输液态化学品风险辨识及危险度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8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578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