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3:25
本文关键词: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港口综合实力 腹地空间演变 哈夫模型 因子分析 外贸背景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港口综合实力 腹地空间演变 哈夫模型 因子分析 外贸背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52.7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4
- 1 绪论14-2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4-16
-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14-15
-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15-16
-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16-21
-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16-20
-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20-21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21-23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3-24
-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24-26
-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26-43
- 2.1 相关理论综述26-29
-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26-28
-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28-29
- 2.2 港口体系研究29-31
-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29-30
-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30-31
- 2.2.3 研究述评31
-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31-34
-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31
-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31-32
-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32
-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32-33
- 2.3.5 研究述评33-34
-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34-38
-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35-36
-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36-37
- 2.4.3 研究述评37-38
-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38-42
-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38-39
-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39-40
- 2.5.3 港口合作研究40-41
- 2.5.4 研究评述41-42
- 2.6 本章小结42-43
-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43-77
-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43-52
-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44-45
-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45-46
-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46-47
-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47-50
-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50-51
-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51-52
-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52-66
-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52-53
-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53-54
-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54-56
-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56-57
-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7-66
-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66-75
-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66
-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66-68
-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68-70
-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70-75
- 3.4 本章小结75-77
-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77-110
-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77-81
- 4.1.1 综合实力内涵77-79
-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79-81
-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81-84
-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81-82
- 4.2.2 港口竞争态势82-84
-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84-89
-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84-86
-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86-89
-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89-107
-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89-90
-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90-95
-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95-101
-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101-106
-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106-107
- 4.5 本章小结107-110
-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110-130
-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110-112
-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110-111
- 5.1.2 模型选取111-112
-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112-121
-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112-113
-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113-118
-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118-119
-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119-120
-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120-121
-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121-126
-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122
-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122-123
-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123
-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123-125
-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125-126
-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126-128
- 5.4.1 地理区位126-127
-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127
- 5.4.3 外贸背景127-128
-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128
- 5.5 小结128-130
- 6.结 论130-135
- 6.1 主要研究结论130-132
-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132-133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133-135
- 参考文献135-146
- 附录146-166
- 致谢166-167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1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惠芳;;浙江开放型经济发展思路与举措[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2 初良勇;许小卫;李淑娟;;基于水面溢油理论的港口腹地划分模型[J];物流技术;2015年22期
3 郑蕾;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中国西部地区贸易格局与贸易结构分析[J];地理研究;2015年10期
4 魏长春;;“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港口腹地拓展策略[J];福建交通科技;2015年04期
5 程佳佳;王成金;;珠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演化及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15年08期
6 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5年07期
7 唐根年;许紫岳;张杰;;产业转移、空间效率改进与中国异质性大国区间“雁阵模式”[J];经济学家;2015年07期
8 片峰;栾维新;孙战秀;杜利楠;王辉;;基于铁路距离的环渤海铁矿石中转港腹地划分[J];经济地理;2015年04期
9 盛斌;毛其淋;;贸易自由化、企业成长和规模分布[J];世界经济;2015年02期
10 徐维祥;舒季君;唐根年;;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J];经济学动态;2015年01期
本文编号:592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59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