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格局 旅游经济 空间结构 时空特征演变 云南省
【摘要】:云南省作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探索者”和“排头兵”,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在“旅游+”发展时代的大环境下,交通格局演变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战略、云南旅游强省建设等战略的叠加和交织,势必会带来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和调整。探讨和分析云南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是云南省国土、交通、旅游空间格局调整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空间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为更好地阐述两者间的耦合关系,有必要厘清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的时空特征。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山区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耦合及关联机制研究”(编号:41361037)的支持下,选取云南省域为研究对象,纵深化和定量化地分析了云南省交通和旅游空间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演变的特征,为探索其关联机制和耦合关系提供基础性研究,这是本文的价值和目的所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阐述选题背景以及云南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时空特征演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创新点。在此基础上,立足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通过运用数量方法对云南旅游阶段进行划分,以全省16个州市为研究尺度,通过遴选相关指标,以测度云南省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全面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以期分析云南旅游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旅游时空格局演变的原因。第三章,综合分析了云南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以云南省陆路交通干线公路和铁路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质”、“量”、“势”三方面全面分析云南省交通优势,分析云南交通网络时间演变特征以及空间结构演变特征;选取2000年、2006年以及2014年三个时间节点结合多指标测度交通可达性空间演变特征,系统地对云南交通干线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阐述。第四章,以2020年为时间预测点,借助GIS和SPSS工具对云南交通干线影响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度和评析,并讨论新常态下云南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第五章,引入“点-轴”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云南旅游空间结构,数量化界定云南省重点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进而构建云南旅游空间结构的网络体系,并尝试从交通与旅游两方面探索其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与途径。第六章,总结本文重要观点和结论,并且说明研究不足,对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交通格局 旅游经济 空间结构 时空特征演变 云南省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5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30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10-13
- 1.1.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10
- 1.1.2 交通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密不可分10-11
- 1.1.3 新常态下中国交通与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11-12
- 1.1.4 旅游交通是云南实现旅游发展提档升级及旅游强省建设的要求12
- 1.1.5 云南交通发展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关系亟需梳理12-13
- 1.1.6 GIS技术为交通与空间结构演变及趋势分析研究提供技术支撑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3-21
- 1.2.1 旅游交通研究13-15
- 1.2.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15-16
- 1.2.3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6-17
- 1.2.4 云南交通与旅游发展相关研究17-20
- 1.2.5 相关研究评述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20-21
- 1.3 相关概念界定21-22
- 1.3.1 交通可达性21
- 1.3.2 旅游空间结构21-22
- 1.4 区域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的理论依据22-25
- 1.4.1 “核心-边缘”理论22
- 1.4.2 “点-轴系统”理论22-23
- 1.4.3 区位论23
- 1.4.4 城市交通阶段性发展理论23-24
- 1.4.5 交替推拉理论24-25
- 1.5 选题研究意义25-26
- 1.5.1 理论意义25
- 1.5.2 现实意义25-26
- 1.6 选题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26-28
- 1.6.1 主要研究内容26-27
- 1.6.2 主要研究方法27-28
- 1.6.3 技术路线28
- 1.7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28-30
- 第2章 云南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30-53
- 2.1 研究区概述30-31
- 2.2 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间历程31-33
- 2.3 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空间过程分析33-51
- 2.3.1 云南旅游发展阶段及发展格局演变的总体分析33-38
- 2.3.2 空间结构演变的区域差异分析38-51
- 2.4 云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时空特征51-53
- 第3章 云南交通网络格局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53-78
- 3.1 交通发展的历时性演变54-60
- 3.1.1 交通发展历史沿革及现状54-55
- 3.1.2 交通发展阶段演变55-60
- 3.2 交通网络结构空间演变60-65
- 3.2.1 交通规模演变特征分析60-61
- 3.2.2 交通网络结构形态演变61-65
- 3.3 交通干线影响度空间格局的演变65-71
- 3.4 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71-78
- 3.4.1 交通网络可达性分析72-73
- 3.4.2 交通栅格可达性分析73-78
- 第4章 云南省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势78-87
- 4.1 交通与旅游的相关性研究78-80
- 4.2 交通优势空间格局演变趋势80-85
- 4.3 新常态下云南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势85-87
- 4.3.1 点-轴式的旅游空间结构86
- 4.3.2 轴辐网络型空间结构86-87
- 第5章 优化云南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的策略与途径87-103
- 5.1 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模式87-96
- 5.1.1 重要旅游节点确定88-90
- 5.1.2 重要旅游发展轴界定90-93
- 5.1.3 构建旅游发展域面93-95
- 5.1.4 形成旅游网络体系95-96
- 5.2 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与途径96-103
- 5.2.1 旅游交通的优化对策96-100
- 5.2.2 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100-103
- 第6章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103-107
- 6.1 主要研究结论103-105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105-107
- 参考文献107-11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114-116
- 致谢1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红色旅游成为湖北旅游的新亮点[J];今日湖北;2005年05期
2 罗志军,喻学才;关于把南京建设成旅游大市的可行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0年01期
3 孙丽坤;关于大连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李波,李恒鹏,薛东前;川南旅游地域开发时空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5 林付;也谈发展陆川旅游产业[J];广西市场与价格;2000年02期
6 杜云生;;旅游业的发展趋势[J];学习月刊;2000年05期
7 白珊;挖潜老区优势 发展红色旅游——记太行革命老区黎城[J];经济问题;2001年08期
8 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黄伟生;21世纪的桂越旅游合作:现状与展望[J];东南亚纵横;2004年04期
10 王洁平;构建“城市即旅游”新格局[J];江南论坛;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雪铭;邵学文;;自然环境和旅游经济相结合发展江苏区域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2 姜玉琛;;扩大视野,让红色旅游为延安可持续发展搭建更大舞台[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3 杨效忠;彭敏;;基于信息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微博内容分析——以山东、浙江、广西旅游局微博为例[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汪中生;;遵义乡村旅游发展思路[A];2011-2013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C];2013年
5 全华;;旅游网络及其功能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6 孙文昌;;青岛旅游的战略开发[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7 吴寒;;构筑以武昌——南昌为轴线的革命旅游带[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焦新旗;;低碳经济视阈下区域整合及旅游市场一体化构建——内蒙古、张家口草原圈旅游形象塑造的启示[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9 蒋轶红;王铮;李山;王瑛;周嵬;;基于GIS的旅游研究——以著名风景名胜区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安尊华;;黔东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A];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跃西;发展旅游联合体:转型期的一种战略选择[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李晓玲 陈国安;旅游业重视开拓老年旅游市场[N];中国物资报;2000年
3 郑荣富;福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刘纪生;冶金旅游:何不大结盟?[N];中国冶金报;2004年
5 张启民 梁晓明;红山区多管齐下强力打造优质旅游形象[N];赤峰日报;2011年
6 彭晶;银发旅游小有气候[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雨竹 彭琳;大武汉:能做华中旅游的龙头吗?[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8 刘涛;济南:旅游散客有了自己的“家”[N];中国交通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徐京;老年旅游寻求新突破[N];中国老年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谢志娟;红火的“银发旅游”[N];甘肃日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松(KEOVILAYSACK SOUNTHAN);交通网络对老挝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贾云倩;基于旅游发展的房车营地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毛昕;云南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时空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黄婷;水平营销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彬彬;中国红色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兰岚;旅游经济影响评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徐朝霞;对我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运营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8 孙丹榜;昆明市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9 赵颂强;云南省旅游行政综合执法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0 卜宪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条例》的解读与完善[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48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648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