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经济特性的交通运输方式比选平台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技术经济特性的交通运输方式比选平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选平台 技术经济特性 运输方式配置 LOGIT 模型
【摘要】:交通运输资源配置问题是交通运输理论与实践所要解释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关乎交通运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纵观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的发展,上至规划理论下到运行体制,仍未脱离条块分割状态。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里,我国交通运输将继续完善发展,直至逐步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就要求在配置运输资源时,必须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站在全局角度,统一规划,按照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宜空则空”。基于此,认为交通运输业在规划建设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运输方式,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运输方式之间的比较选择及合理配置。为此,提出“比选平台”的研究,旨在为政府提供一套解决运输方式之间合理配置问题的量化参考工具。以综合交通理论、运输通道合理配置理论及运输需求理论为基础,从供给角度、需求角度、外部条件三个角度,对比选平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从理论层面对比选平台的整体框架进行研究,提出了比选平台的涵义及比选依据,讨论了比选平台的研究内容,设置了比选指标体系,选择了合适的比选方法,总结出比选流程。认为在比选平台的研究内容中,运输方式的分担率作为量化的比选配置比例及程度,是比选平台的重点及关键;而发展时序用于判断各运输方式优先发展的顺序,是比选平台方向性的、定性的决策参考依据。从方法层面,以京沪通道为例,对比选平台进行了实例分析。分别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LOGIT模型和重力模型进行了发展时序的研判、分担率测算和运输需求的预测,依此得到现阶段京沪通道各运输方式合适配置的规模。并给出比选结论:目前,公路与铁路的运行压力比较大,民航相对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现有基础设施的规模下,应当优先发展民航;进一步规划并扩大铁路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增加其运量配置规模;适当扩大公路基础设施的规模。最后,从政府角度,提出基于比选平台的运输资源配置的产业政策建议:以比选平台作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编制统一规划的产业政策;以比选平台反映的运输规律为基础,倾斜财税政策;以提高技术经济特性为目的,完善技术政策。
【关键词】:比选平台 技术经济特性 运输方式配置 LOGIT 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民航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1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1
- 1.3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11-12
- 1.4 本章小结12-13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13-22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7
- 2.1.1 技术经济特性研究13-16
- 2.1.2 比选平台研究16-17
- 2.2 本文理论基础17-20
- 2.2.1 综合交通中交通运输布局规划和资源配置理论17-18
- 2.2.2 运输通道合理配置理论18-19
- 2.2.3 运输需求理论19-20
- 2.3 本章小结20-22
- 第三章 比选平台的影响因素分析22-44
- 3.1 技术经济特性的涵义及指标分析22-38
- 3.1.1 技术经济特性的涵义22-23
- 3.1.2 技术经济特性指标分析23-38
- 3.2 运输需求影响因素分析38-41
- 3.2.1 运输需求及其本质39
- 3.2.2 运输需求的生成规律及对资源配置的影响39-40
- 3.2.3 运输需求对比选平台的影响因素分析40-41
- 3.3 外部条件影响因素分析41-42
- 3.4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交通运输方式的比选平台构建44-62
- 4.1 比选平台的涵义44-45
- 4.2 比选的依据及比选平台的研究内容45-48
- 4.3 比选平台构建的总体原则48-49
- 4.4 比选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权重设置思路49-55
- 4.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49-50
- 4.4.2 指标体系的构建50-53
- 4.4.3 指标权重设置的思路53-55
- 4.5 比选方法的选择55-59
- 4.5.1 发展时序方法选择55-57
- 4.5.2 分担率方法选择57-58
- 4.5.3 运输需求量预测的方法58-59
- 4.6 比选平台的流程59-61
- 4.7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比选平台实例分析62-83
- 5.1 比选指标数据的获取及权重的确定63-71
- 5.1.1 指标数据获取及处理63-68
- 5.1.2 不同运输距离区间下指标权重的确定68-71
- 5.2 京沪通道各区间运输方式发展时序判断71-73
- 5.3 京沪通道各区段客运分担率测算73-75
- 5.4 京沪通道各区段客运需求量的预测75-78
- 5.5 京沪通道各区段运输方式分担量及结构配置78-81
- 5.6 本章小结81-83
- 第六章 基于比选平台的运输资源配置产业政策建议83-86
- 6.1 以比选平台作为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编制统一规划的产业政策83-84
- 6.2 以比选平台反映出的运输规律为基础,倾斜财税政策84
- 6.3 以提高技术经济特性为目的,完善技术政策84-85
- 6.4 本章小结85-86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6-88
- 参考文献88-91
- 致谢91-92
- 作者简介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M.卡恩;;先进的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联运系统的运用[J];中国物资流通;1989年04期
2 韩彪;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发展关系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3 赵锡铎;论五种运输方式的统一管理[J];综合运输;1998年04期
4 胡松评;运输方式选择的决策模型[J];物流科技;2002年02期
5 田晓燕;;各运输方式的竞争性与协作性的识别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运输方式不是平的[J];运输经理世界;2007年04期
7 孙启鹏;;经济性约束下的运输方式出行速度计量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8 杨秋侠;严宝杰;;企业联合运输方式的选择[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12期
9 李娅莉;朱晓海;;客运通道运输方式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年07期
10 李小娟;左庆乐;;浅谈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J];交通企业管理;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波;胡晶;靳志宏;;基于多种运输方式与多目标阈值的快递网络优化[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新明;;综合运输通道内运输方式的配置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综合交通与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孙健;;模糊集在运输需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A];模糊数学和系统成果会论文集[C];1991年
4 吴利清;兰培真;;基于FIoyd法的运输方式选择研究[A];2011年苏浙闽沪航海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远富;;Fuzzy综合评判在运输方式比选中的应用[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集[C];1990年
6 王玲玲;伍转青;;优度评价法在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组合优选中的应用[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成勤;;福建新一轮创业 铁路应当先行[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健邋罗庭万;铁路成为土家茶农“信得过、看得起”的运输方式[N];人民铁道;2007年
2 刘敏 张义军;航运成重庆第一大运输方式[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潘永飞 陈金锋 章建国;大型钢铁厂铁水运输方式如何选择?[N];中国冶金报;2013年
4 书岐 李娟 硕强;现代化呼唤新坐标[N];河北日报;2008年
5 工经所 吕铁;统筹推进 协调发展 建立现代运输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刘斌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协调”是交通发展的主题词[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张敏敏;转型升级 统筹兼顾[N];凉山日报(汉);2012年
8 包凌雁 魏伟;宁波培育新型运输方式[N];中国水运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祖荣;军交视野中的机遇与挑战[N];解放军报;2013年
10 记者 徐双燕;加快交通转型升级 为“两个崛起”提供支撑保障[N];衢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崇俊;我国综合交通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欣宇;基于成本分析的多式联运运输方式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欧阳运滔;移动厕所内部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秀锦;JH公司出口运输方式组合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4 白宋凯;基于广义费用的高铁与公路班线客运竞合关系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赵琪;基于技术经济特性的交通运输方式比选平台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
6 徐星;旅客出行运输方式选择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赵向前;高铁与其他运输方式可替代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吴粟千;我国进口沥青采购和运输方式选择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朱磊;综合运输通道运输方式耦合协调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10 杨震;综合运输通道内不同运输方式客流分担博弈模型[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99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899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