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会计论文 >

应计利润分离法在钢铁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0:20
【摘要】: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会计盈余管理。企业盈余数据可给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种有用价值,专业人士通过盈余预测说明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的变化情况;投资人士可以从公司的盈余数据了解、评价公司的基本情况;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可以衡量经营管理者工作绩效的优劣,企业所有者以此对经营者进行奖惩。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盈余产生的基本前提,它的会计基础和会计计算可能会使盈余数字存在的某种问题,有学者和分析人士人对企业盈利能力实际度量的盈余数据可靠性提出较多质疑。 学者研究得出在盈余存量规则下,假设企业持续存在,其存在期间的全部盈余,不会因为所采用的会计程序、会计计算方法的变化而增加或较少,当然是在这些变化不影响现金流量的前提下才可以。主要原因是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变化一般改变公司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大小多少分布不同,可是没办法改变企业在其存续期间确认计量的全部盈余数量。管理者为达到特定目的就运用会计方法改变会计盈余存量,使盈余数量在不同会计期间有变化的分布,来符合会计主管部门对盈余的控制,会计计量方法可以调节操纵性应计利润,他们还可以通过这种途径来增加本期会计盈余数量,未来期间的盈余就因此降低,反之亦然。盈余管理的部分原因是企业管理层为了平滑每年的利润。他们为了获得好的企业形象,防止企业业绩大起大落。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私人利益而进行会计盈余管理。还有的负责人为了满足证券法的融资限制条件不得不粉饰财务数据来掩人耳目,最终结果是破坏市场的有效性,使潜在资源的错误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效率。所以研究盈余管理不仅可以给所有者提供某些预见性信号,同时也能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有使用价值的参考信息,尽量避免掉进陷阱。 为判断盈利是否已经被管理之前,研究者必须顾及企业应该有的未被管理的盈利是多少,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务。市场投资者在接收判断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时,也需要根据操纵性应计利润从反面反映利润盈余的特征,全面了解应计利润,并对应计利润包含的操纵性应计项目进行仔细识别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 在国外,学者实证研究盈余管理所选用的计量方法多是总应计项目分离法、具体项目法以及分布检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千秋,目前较常使用的是应计利润分离法。在衡量盈余管理时,很多研究多通过计算非正常应计利润的大小这种方式,因为非操纵性应计部分的调整多是基于企业真实的财务以及经营状况,相对较为客观;而操纵性应计部分则多是管理层出于某些私人利益或公司整体利润而刻意安排或刻意调整的。作为抽象概念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企业内部是否存在着操控性应计利润以及其管理层在多大程度上操纵了应计利润或者盈余数量在不同期间的分配,这只有作为局内人的管理层自身才清楚,而作为局外人的研究者是不可能获取完全真实的信息。但由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及其期间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等基本面信息的影响的情况,企业的管理对这部分不好进行操纵。因此,研究者可以通过计算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方面来倒推计算操纵性应计利润。企业盈余管理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区分企业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以及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也就是总体应计利润中有哪部分、有多少是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的真实体现;而有哪部分、有多少利润则是是管理层出于企业绩效或者私人利益的目的而实施的盈余管理。现有我国对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总应计利润分离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其得到的盈余总额可以较为综合前面地反映企业的多手段的应计操纵行为,小的方面如收入的递延确认、费用的资本化;大的方面如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变化等,此法能从总体上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并且其思路清晰,计量方法也相对较为简易,同时对研究的样本企业的特殊要求不多,这使得其研究结论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和普遍性。 目前,测试盈余管理行为较为有效的Jones族模型,估计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度量成为研究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方法,而它也是目前西方关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文献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有学者通过对美国八家顶级会计期刊上1993年1月—1999年9月所发表的关于盈余管理的55篇文献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其中约45.5%的文献使用的是总体应计利润法。琼斯模型是盈余管理总应计项目分离法的典型模型,琼斯模型一直在发展完善,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琼斯模型、无形资产琼斯模型、前瞻性修正琼斯模型、现金流量琼斯模型、收益匹配琼斯模型、非线性琼斯模型。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钢材主要应用在房地产、汽车、造船、机械制造、家电等各类制造行业中,其产业链之长和涉及面之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近几年钢铁价格像潮水一样不断起起落落,它们的业绩是否像报表所披露出的一样真实可靠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显露了这样的现实:上市公司都存在盈余管理。就本文的样本而言,这些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如果存在盈余管理,那么盈余管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钢铁企业的盈余管理会有什么表现,应计利润中的操控性与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实证会计研究能否发现其中的关系?这就是此文要准备讨论的。 在我国有关学者对应计利润分离法的研究中,在运用以上介绍的Jones族方法时,大多主要以整体上市公司大样本为对象,这些研究的不足在于忽视了行业之间的差异,因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引起很多争议。黄梅认为分年度分行业回归的截面修正琼斯模型在盈余管理的检验能力方面较好。因此在实证研究时,可考虑相关会计制度以及企业实际经营特征,对研究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样本具体到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用应计利润分离法的思想,适当增减Jones模型的解释变量,以我国2003至2009年钢铁业上市样本,测试了两个操纵性利润计量模型,并比较两模型的适用性,在回归结果中发现样本公司盈余管理的操纵性利润变化程度。 研究的意义: 此文在于对Jones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后分行业分年度地对样本回归,以发现此行业中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其次,对操纵性应计项目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增强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此文逻辑思路: 在绪言进行必要的解释后,回顾了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然后重点详细的介绍盈余管理的测度方法之一——应计利润分离法。在此基础上应用此文的两个测量模型。最后结合样本数据对两个模型分别回归,根据统计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模型二在钢铁业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论文共有五个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的导论。提出研究的背景动机,阐述研究的意义,介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盈余管理和应计利润相关理论研究。首先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介绍,接着谈谈存货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对会计盈余管理研究方法的应计利润分离法做了梳理。 第三部分:在上文的基础上,引出此文采用的应计利润计量方法参考模型、构建的新模型。 第四部分:实证分析。对相同的样本采用两个模型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然后,对根据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述。 第五部分,结论、不足和展望。 本文之新在于: 1、对应计利润度量模型做了一点点改进。并与修正Jones模型同时回归测试,直观发现新模型中存货变化量对总应计利润有四成的影响,大于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 2、分行业分年度地进行分析。对样本的选取只限定在钢铁行业,避免了行业差异带来的干扰。并且对样本进行了七年的逐年统计检测,发现这些公司不同年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2007年的盈余操纵程度最大。
【图文】:

比较图,操纵利润,折线,比较图


4.实证结果和结果分析从表4.3可以看到样本中部分公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多为负值,,因为操纵性应计利润从数值上来说是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差,即:以‘,料.,入刃叼矛.,_。一。。,TAi.,_ND人,二二竺二二二竺一二二二竺<0可得到二二之止<二二二二二毯J一,共.卜,4.卜,A。一,A。一,说明这些企业真实应计收入低于理论上应得的正常利润,企业的经营活动处于亏损状态,企业管理者为了年终报表盈余符合相关利益者的期望,需要从企业的营业外收支和非正常经营渠道调节出预期的目标利润。所以JoneS模型虽然不能检测研发费用、广告宣传费等不涉及应计项目产生的盈余,但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些不涉及应计项目存在盈余管理的客观性。这也就证实了假设1的合理性,即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盈余管理。2003年至2009年应计利润和两模型操纵性利润的折线比较图如下:

比较图,操纵利润,折线,比较图


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些不涉及应计项目存在盈余管理的客观性。这也就证实了假设1的合理性,即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盈余管理。2003年至2009年应计利润和两模型操纵性利润的折线比较图如下:膺熬/气!!!-厂,!!l,J!一攀一0.3———~峭卜.应计利润-.~模型一操纵性利润.吧巍~模型二操纵性利润图12003年两模型操纵利润折线比较图0.2一——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426.31;F406.72;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宇建,李冠众;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及其评价[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刘丽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及规范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04年02期

3 曹阳;孙泉霞;;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7期

4 曹阳;孙泉霞;;中国医药上市企业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6期

5 徐笑兵;浅谈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手段[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6 徐雪霞;我国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手段及成因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王启山;;基于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安排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06期

8 郭俊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及其规范化途径分析[J];福建轻纺;2008年12期

9 田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分析[J];煤;2011年06期

10 黄海燕;赵良才;;“洗大澡”与盈余管理——基于长城股份的案例研究[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帆;郭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潘玲;王德武;;辽宁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实证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张兆国;刘永丽;何威风;;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姚明龙;张丹敏;邱雅雯;;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问题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王林;门tb;;其他综合收益列报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永声;;盈余管理的投机与信息行为[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贺宏;李培;;我国上市公司IPO前盈余管理及其长期市场表现的实证分析[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景文;许育瑜;;两税合并、盈余管理与分析师预期[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高利芳;;证监会处罚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后果及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曹国华;林川;;CEO变更、公司业绩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与真实盈余的检验[A];中国会计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年茂;如何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2 卢中慧;财务报告之盈余管理[N];证券时报;2003年

3 王棣华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谈谈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类型[N];财会信报;2011年

4 王素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亟待治理[N];证券日报;2003年

5 王文辉;谁来管管“盈余管理”[N];国际金融报;2003年

6 陕西巨丰 郝善勇 高大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路还能走多久[N];金融时报;2001年

7 复旦大学会计系 王文辉;谁来管理“盈余管理”?[N];证券时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夏晨;银行一季报隐现“盈余管理” “保守派”占据上风[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张少潭;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N];财会信报;2009年

10 刘立国 杜莹;小心盈余管理陷阱[N];中国财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2 高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投资支出的关系研究——融资约束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高洁;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雷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银行监督效应研究:理论与实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晓霞;国有控股公司管理者报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徐焱军;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季度分布特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张子余;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8 康瑞亨;台湾上市公司转让定价与盈余管理之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刘颖;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及其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10 刘大志;基于所有权视角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动机与制约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雅静;IPO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项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市场反应[D];浙江大学;2011年

3 黄威;基于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的盈余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姜兆军;“大小非”减持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徐敏杰;盈余管理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1年

6 张立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7 路萌;董事会结构对盈余管理监管效用实证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8 苏子;公司多元化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 王洁;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管理层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汤剑;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958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kuaiji/25958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