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表外融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1-20 09:46
表外融资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可表现为租赁、回购、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实体、衍生金融工具、或有负债等具体手段的单一或综合运用。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与表外融资相关的金融产品或交易设计更为繁杂。由于表外融资活动的经济实质与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会计准则的相对滞后性使其未能得以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从而降低了财务报告透明度,增加了监管难度,掩盖了潜在风险。正因如此,表外融资逐渐成为诱发财务舞弊和金融风险的重要根源。在短短十余年间,无论是安然或雷曼等个别事件,还是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金融危机均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点。 近年来,我国的表外融资也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和监管部门有必要未雨绸缪,深入系统地研究表外融资的理论背景、动因、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理念,面对客观存在目.不断发展的表外融资活动,强化规范与引导措施的前瞻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这正是本文的现实意义所在 本文从不完全契约理论入手,介绍了相关会计准则及其不完全性,分析了企业从事表外融资的动因,然后以美国金融市场为例重点探讨表外融资活动出创新到失控的过程。本文共分为八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基础。第...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表外融资及相关界定
1.2.1 表外融资的会计学内涵
1.2.2 表外融资的外延
1.2.3 表外融资与表外业务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研究约定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约定
1.3.3 主要内容及观点
1.4 本文的创新性努力
2 契约、不完全契约与基本分析框架
2.1 契约与契约理论
2.1.1 契约
2.1.2 契约理论
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1 从完全契约到不完全契约
2.2.2 契约不完全性的原因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观点简述
2.3 会计准则、管理者动机与融资方式:一个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分析框架
2.3.1 会计准则、管理者动机与融资方式
2.3.2 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及其“缺口”分析
3.1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一):租赁
3.1.1 概述
3.1.2 FASB与IASC/IASB关于租赁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1.3 租赁的表外影响
3.2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二):非合并权益投资
3.2.1 概述
3.2.2 FASB与IASC/IASB关于合并问题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2.3 非合并权益投资的表外影响
3.3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三):金融资产转移
3.3.1 概述
3.3.2 FASB与IASC/IASB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3.3 金融资产转移的表外影响
3.4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四):衍生金融工具
3.4.1 概述
3.4.2 FASB与IASC/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4.3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影响
3.5 会计准则存在“缺口”的必然性
3.6 本章小结
4 表外融资的管理者动机分析
4.1 会计准则“缺口”如何诱致表外融资?-一个简单的经济博弈分析
4.2 相关文献回顾
4.2.1 国外学者关于表外融资动因的研究
4.2.2 国内学者关于表外融资动因的研究
4.3 主观动因分析:报酬契约下的会计选择
4.3.1 会计信息与报酬契约
4.3.2 管理者的会计选择
4.4 客观动因分析:三元融资结构下的资产替代
4.4.1 债权契约的不完全性
4.4.2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资产替代模型
4.4.3 三元融资结构下的资产替代和债权人财富转移
4.5 本章小结
5 金融创新背景下的表外融资及其扩散
5.1 金融创新与表外融资
5.1.1 创新理论概述
5.1.2 约束诱导、管制规避与金融创新
5.1.3 表外融资和既定约束和管制下的金融创新
5.2 创新型表外融资的典型形式及其会计涵义
5.2.1 资产证券化
5.2.2 衍生金融工具
5.2.3 合成租赁
5.3 表外业务的扩散效应一基于我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5.3.1 表外业务的扩散路径
5.3.2 模型与变量
5.3.3 模型选定
5.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从创新到异化:影子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失控与金融危机
6.1 影子银行体系
6.1.1 概念和主体范围
6.1.2 影子银行体系的表外特性
6.2 影子银行体系与表外融资失控
6.2.1 基本背景
6.2.2 影子银行的主要工具
6.2.3 表外融资的失控
6.3 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6.4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关于雷曼“回购105”的再思考
7.1 会计准则“缺口”分析
7.1.1 回购交易的含义与功能
7.1.2 SFAS 140的“缺口”分析
7.2 管理者动机分析
7.2.1 雷曼的“反周期战略”
7.2.2 管理者的交易目的
7.2.3 雷曼的薪酬机制及其“逆向激励”效应
7.3 融资方式分析
7.3.1 雷曼“回购105”交易结构要点
7.3.2 雷曼“回购105”交易对SFAS 140的适用分析
7.3.3 资产负债表的操纵过程
7.3.4 巨人的崩溃
7.4 本章小结
8 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我国的表外融资现状及其特征
8.1.1 现状
8.1.2 特征分析
8.2 研究结论
8.2.1 前文研究回顾
8.2.2 研究结论和整体思路
8.3 政策建议
8.3.1 推进会计准则的监管协调性和环境适应性
8.3.2 改进薪酬激励机制
8.3.3 强化债权人保护,确保股东与监管者有效分离
8.3.4 鼓励金融创新,提升监管能力
8.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英文缩写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880621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表外融资及相关界定
1.2.1 表外融资的会计学内涵
1.2.2 表外融资的外延
1.2.3 表外融资与表外业务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研究约定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约定
1.3.3 主要内容及观点
1.4 本文的创新性努力
2 契约、不完全契约与基本分析框架
2.1 契约与契约理论
2.1.1 契约
2.1.2 契约理论
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1 从完全契约到不完全契约
2.2.2 契约不完全性的原因
2.2.3 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观点简述
2.3 会计准则、管理者动机与融资方式:一个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分析框架
2.3.1 会计准则、管理者动机与融资方式
2.3.2 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及其“缺口”分析
3.1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一):租赁
3.1.1 概述
3.1.2 FASB与IASC/IASB关于租赁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1.3 租赁的表外影响
3.2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二):非合并权益投资
3.2.1 概述
3.2.2 FASB与IASC/IASB关于合并问题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2.3 非合并权益投资的表外影响
3.3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三):金融资产转移
3.3.1 概述
3.3.2 FASB与IASC/IASB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3.3 金融资产转移的表外影响
3.4 表外融资的相关会计准则(四):衍生金融工具
3.4.1 概述
3.4.2 FASB与IASC/I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及变迁
3.4.3 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外影响
3.5 会计准则存在“缺口”的必然性
3.6 本章小结
4 表外融资的管理者动机分析
4.1 会计准则“缺口”如何诱致表外融资?-一个简单的经济博弈分析
4.2 相关文献回顾
4.2.1 国外学者关于表外融资动因的研究
4.2.2 国内学者关于表外融资动因的研究
4.3 主观动因分析:报酬契约下的会计选择
4.3.1 会计信息与报酬契约
4.3.2 管理者的会计选择
4.4 客观动因分析:三元融资结构下的资产替代
4.4.1 债权契约的不完全性
4.4.2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资产替代模型
4.4.3 三元融资结构下的资产替代和债权人财富转移
4.5 本章小结
5 金融创新背景下的表外融资及其扩散
5.1 金融创新与表外融资
5.1.1 创新理论概述
5.1.2 约束诱导、管制规避与金融创新
5.1.3 表外融资和既定约束和管制下的金融创新
5.2 创新型表外融资的典型形式及其会计涵义
5.2.1 资产证券化
5.2.2 衍生金融工具
5.2.3 合成租赁
5.3 表外业务的扩散效应一基于我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
5.3.1 表外业务的扩散路径
5.3.2 模型与变量
5.3.3 模型选定
5.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从创新到异化:影子银行体系、表外融资失控与金融危机
6.1 影子银行体系
6.1.1 概念和主体范围
6.1.2 影子银行体系的表外特性
6.2 影子银行体系与表外融资失控
6.2.1 基本背景
6.2.2 影子银行的主要工具
6.2.3 表外融资的失控
6.3 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6.4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关于雷曼“回购105”的再思考
7.1 会计准则“缺口”分析
7.1.1 回购交易的含义与功能
7.1.2 SFAS 140的“缺口”分析
7.2 管理者动机分析
7.2.1 雷曼的“反周期战略”
7.2.2 管理者的交易目的
7.2.3 雷曼的薪酬机制及其“逆向激励”效应
7.3 融资方式分析
7.3.1 雷曼“回购105”交易结构要点
7.3.2 雷曼“回购105”交易对SFAS 140的适用分析
7.3.3 资产负债表的操纵过程
7.3.4 巨人的崩溃
7.4 本章小结
8 政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8.1 我国的表外融资现状及其特征
8.1.1 现状
8.1.2 特征分析
8.2 研究结论
8.2.1 前文研究回顾
8.2.2 研究结论和整体思路
8.3 政策建议
8.3.1 推进会计准则的监管协调性和环境适应性
8.3.2 改进薪酬激励机制
8.3.3 强化债权人保护,确保股东与监管者有效分离
8.3.4 鼓励金融创新,提升监管能力
8.4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英文缩写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88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kuaiji/388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