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市场当仁不让的主角,一方面源于我国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对金融管控较为严格,并且其他金融市场主体基本都在其后产生;另一方面,至今我国尚未完全放开存贷款的利率管制,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以国家行政权力维持着一个稳定且可观的利差,使得商业银行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收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当中。但随着全球经济增势放缓,商业银行面临的增长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转变发展模方式,走模式探索和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集约化发展道路。这也是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支持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寻求商业银行自身新增长点的方式方法。在物质生产效率提升,基本可以满足大众生存、发展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得到认同的今天,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了必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借助外部资金力量的投融资问题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文化产业细分子行业中,最接近于银行传统信贷行业各项指标和规模要求的要算文化旅游产业了。选取这一细分行业作为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支持的研究对象,一是文化旅游产业在资产规模上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工业行业较为类似,对其支持的创新业务相对容易设计和实施,二是文化旅游产业经营模式个体间差异较小,容易形成创新业务的示范效应,模式可复制性较强。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从文化产业中细分的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切入点,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做一定的研究。上述问题的研究既解决了文化旅游产业本身融资问题的一个实践性研究,又以点带面,用演绎的思维方式能够总结出创新的一般性规律,以期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做出一些基础的研究贡献。本文拟采用分析归纳法和案例分析法具体化的将研究问题整体呈现在探讨过程中得出相应结论。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讲,能够得到商业银行成本可控的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来讲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借力将一流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一流的文化旅游产品,改善旅游配套设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文化旅游产业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突破口、试金石,具有行业模式复制的探索意义;商业银行创新的业务模式对文化旅游产业是行业发展的借力点、助推器,具有促进发展无可取代的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2;F592.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胜道;文化旅游——鄂州旅游的希望[J];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丁丽英;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12期
3 姜明凯;益西达瓦;;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 努力推进新龙发展[J];内部文稿;2002年18期
4 徐菊凤;北京文化旅游:现状·难点·战略[J];人文地理;2003年05期
5 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J];广东科技;2004年04期
6 秦学;宁波发展文化旅游对策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1期
7 百灵;挖掘齐文化资源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年09期
8 陈晓姿,康香阁;努力挖掘历史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读王京龙先生《齐文化旅游概论》有感[J];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刘丹青;黄荣;;论跨文化旅游的文化后果及其解决[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徐新建;丛红旗;;关于发展辽阳文化旅游的一点设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步长存;;发挥人文资源优势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洁;;浅论贵州省黔中地区的文化旅游[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3 张文建;金丽娇;;绍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谢寿球;;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的“特区”——西林县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开发思路[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李秀金;;文化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谭申;宋立中;周胜林;;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国外文化旅游地影响模式分析及其启示[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张维克;;深入发掘文化内涵 促进青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8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9 张生寅;;加快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王学昭;宋伟;;马尾船政文化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探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晋;双赢:文化旅游的目标[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溧阳旅游局副局长 许新平;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发[N];华东旅游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小萍 实习生 杜博;河南文化旅游如何破题?[N];河南日报;2005年
4 吴敏 陈雪钧;人文奥运与文化旅游[N];江南游报;2005年
5 玉华宫管理局局长 苏龙海;立足文化旅游资源 建设文化旅游名市[N];铜川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李悦春;找准契合点做特做亮文化旅游产业[N];云南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姚振发 实习生 翁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推进建设文化大省[N];浙江日报;2000年
8 本报评论员 贾启龙;借鉴云南经验 做强文化旅游[N];阿坝日报;2006年
9 陈永正;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战略选择[N];成都日报;2007年
10 熊秀兰;州政协建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N];楚雄日报(汉);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俞容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会宾;洛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尹颜迪;文化旅游的审美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向杰;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8年
5 魏代俊;郑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2年
6 刘智慧;朝阳市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7 李鹏达;人类学视野下跨文化旅游与旅游目的地和谐社会的构建[D];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
8 聂璐;文化旅游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杨乐;鄂尔多斯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亚历山德拉(Bukharova Aleksandra);贝加尔湖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65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0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