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8 14:17

  本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分形 武汉城市圈 景区系统 空间结构


【摘要】: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具有沿河流、交通、城市分布的特征,集聚态分布格局明显。运用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空间结构是分形的。武汉城市圈旅游景区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中心性较为明显,多分形结构凸出,空间结构较为复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以武汉、咸宁、黄冈、麻城等主要城市为节点,通过系统内部的长江、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沪蓉高速等线状要素进行能量传递而展开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轴线分布特征,空间相互作用较强,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分形刻画的基础上,认为"K"形空间发展结构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发展模式。
[Abstract]:The tourist attractions of Wuhan city circle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rivers, traffic and c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gglomeration States is obvious. By using fractal theory,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is further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scenic spots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has obvious scale free area,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is fractal. Wuhan city circle tourism scenic spot in the center of self-organization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more obvious, multi fractal structure of protruding, more complicated space structur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the main city of Wuhan, Xianning, Huanggang, Macheng and other nodes, through the system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and Beijing Guangzhou high-speed railway, Beijing Macao expressway, Shanghai Chengdu Expressway linear elements of energy transfer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scenic spots; has strong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xis, strong interaction, tourism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s excell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fract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K" shape spat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is the best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CJY037)
【分类号】:F592.7;TU984.18
【正文快照】: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对象[1],深入把握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对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布局、促进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分形理论作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深度和理论水平[3],对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区域旅游规划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坚;白永平;孙克;王世金;;“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2 李传武;张小林;吴威;;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3 朱晓华;乌恩;;旅游系统网络空间分形研究的科学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4 崔大树;孙杨;;基于分形维数的湖州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3期

5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6 许志晖;戴学军;庄大昌;林岚;丁登山;;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7 戴学军;丁登山;林岚;;长三角地区旅游圈吸引物体系空间结构聚集分形特征[J];地理研究;2010年12期

8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年02期

9 王恒;李悦铮;;大连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10 苏章全;明庆忠;陈英;;基于聚集分形维数的旅游区空间结构测评与优化——以云南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文旗;;兰州经济区城镇体系结构及其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3期

3 丁贤法;沐建华;许联芳;李巧媛;;基于MapInfo的丘北县城镇分形与辣椒产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董立峰;宋芙蓉;;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分形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5 方世敏;赵金金;;区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基于供给需求与竞争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6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7 胡玮,王心源;安徽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时空分异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欧阳晓莹,柯长青;南京城市圈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9 李巍;毛文梁;;青藏高原东北缘生态脆弱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冰川冻土;2011年06期

10 葛美玲;蔺启忠;;基于遥感图像的城市形态分维计算网格法的实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金成;欧阳慧;黄征学;;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毛金凤;法义滨;;沈本旅游市场一体化与沈阳旅游定位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刘中起;张伊娜;;长三角地区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的空间扩散与交通轴的分析[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斌;;基于分形模型的重庆市城镇体系特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覃成林;吕化霞;;山东经济空间分异型式及其成因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6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8 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刘承良;;武汉都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与组织[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于涛方;秦新光;;巨型城市区多中心结构:国外案例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钱铭杰;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模式与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汤怀志;公路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钟业喜;基于可达性的江苏省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晓旭;基于空间视角的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性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贺建谊;杭州余杭良渚文化旅游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祝亚雯;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松标;揭阳潮汕空港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ipf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2 陈彦光;城市地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分形模型——关于地理系统异速生长方程与Cobb-Douglas函数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陈彦光,周一星;基于三角点阵模型的自组织城市网络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梁进社;逆序的Beckmann城镇等级一规模模式及其对位序一规模法则的解释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5 冯淑华;沙润;欧阳冬;;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张捷,李升峰,周寅康,都金康,包浩生;九寨沟风景区游客入游距离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7 李江;武汉市外部空间形态分形特征演变规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8 邓祖涛,陆玉麒;汉水流域城市空间分布的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9 聂坚;白永平;孙克;王世金;;“红三角”地区城镇体系结构分形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10 岳文泽,徐建华,司有元,徐丽华;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艳华;基于分形理论的产业集聚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红强;高丹盈;张启明;;老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的一种简单测定法[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2 韦江雄;余其俊;曾小星;白瑞英;;混凝土中孔结构的分形维数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杨晓飞;马启敏;江翠芸;;扩散限制凝聚过程的凝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给水排水;2007年S1期

4 乔春元;韩爱民;夏佳;;南京燕子矶下蜀黄土颗粒分形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崔波;高永涛;赵永昌;王运永;;基于岩体介质孔隙度的若干问题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6 宋志飞;石荟琦;郭威;;集中荷载作用下主梁裂缝扩展过程的分形描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5期

7 胥红;邓慧萍;;分形理论在混凝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6期

8 曹改革;陈洪;;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测算——以川南地区为例[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9 陈海洋,汪稔,李建国,张家铭;钙质砂颗粒的形状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9期

10 王步宇;;结构损伤的分形神经网络检测方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前军;常颖;;分形理论及其在混凝控制中的应用[A];浙江省2005年给水排水论文集[C];2005年

2 王金安;谢和平;M.A.Kwasniewski;;岩石断裂表面的直接分形测量[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姜绍飞;苏莹;;分形理论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4 向衍;吴中如;;基于分形理论的接触体互馈机理及力学模型研究[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张子新;华安增;;层状岩体滑落的分形模型[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徐林生;张占海;;分数维在砂岩力学性质研究中的应用[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7 王谦源;张清;;破碎体颗粒分级的分形分析[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8 吕兆兴;冯增朝;赵阳升;谭礼平;;孔隙裂隙双重介质的三维逾渗数值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美丹;魏宏云;陈浩宇;;纤维混凝土的早期裂缝分形评价及其抗裂机理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建森;;混凝土断裂表面的分形维数估测和统计自相似度[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s

本文编号:1346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46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e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