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监利竹编农具形态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5 05:16

  本文关键词:监利竹编农具形态设计研究 出处:《湖北美术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监利竹编农具 形态设计 造型 图案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对竹编农具认识不足,,资料较少,主要是由于普遍认为竹编农具在编织技术上比竹编工艺品粗陋,造型上普遍不及竹编工艺品美观,但它自身所具有的朴素情趣和接近自然的审美韵味,在中国的竹编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的研究以浙江、四川、福建、安徽等地的竹编工艺品居多,我们不可否认这些地方具有地理优势性,可谈到竹编农具笔者认为是不分地域的,因为竹编农具以农耕为基础,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正如《王祯农书》所载:“田非器不成”,而农耕的存在和竹编农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监利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监利竹编农具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着独特的楚文化特色,无论是从它的造型特征、设色特点,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监利竹编农具的考察、收集、整理和研究,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监利竹编农具实例,真实而全面的围绕形态设计的两大层面即宏观(人文因素、环境因素、能源因素)、微观(造型、编织图案、设色),对监利竹编农具进行归纳和分析。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people do not know enough about bamboo knitting farm tools and have less information, mainly because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bamboo weaving agricultural tools are less beautiful than bamboo weaving crafts in weaving technology. But it has its own simple taste and close to the natural aesthetic charm, in the history of bamboo in China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Most of the research in Zhejiang, Sichuan, Fujian, Anhui and other places of bamboo crafts are in the majority. We can not deny that these places hav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we can talk about bamboo weaving agricultural tools is regardless of the region, because bamboo tools based on farming, it meets the most basic survival needs of people. As the book of Wang Zhennong says, "Tian Fei is not a tool", and the existence of farming is inextricably related to bamboo-woven farm implements. Jianli has a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s a traditional folk art, Jianli bamboo crockery has a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whether from its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color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research,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folk customs, as well as Jianli bamboo knitting farm tools exampl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two aspects of the real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of the form, I. e., macroscopic (humanistic factor, environmental factor, energy factor), micro (modeling, weaving pattern, coloring),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528.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窦存芳;;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探讨——加快发展和壮大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力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3 朱翠容;;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4 万德权;陈兴亮;;藏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与宗教文化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6 唐根生;;全面提升产品设计水准[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方金华;;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基本法律问题——以福建宁德畲族聚居地为考察对象[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邱岚;;回归传统——浅谈现代设计新趋势[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9 贾欣;;试论农业生产方式下的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2期

10 周雅琼;;从包豪斯重新认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云华;;初探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之美感[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呼致伟;;解读七夕[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3 陈淑光;;谈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杜艳艳;;平面设计的符号化设计方法研究[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5 杨杨;;中国风·中国韵[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6 徐进波;王娜;;绿色设计——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杨四宝;;科技推动产品设计走向绿色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张建;王莹;;创新设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不竭动力[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赵利权;陈汗青;;工业设计适应性系统中的重要变革元素[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肖畅;穆容;王军;;机械大类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胥文玲;明清闽北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豪;中心性与开放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蒋璐璐;平面广告图形设计视觉创新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立扬;对鄂伦春“古伦木沓”节中音乐文化展演的现状调查与思考[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伟;民间传统体育赛事对乡镇、街道(社区)和谐发展的促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绪海;基于女性消费行为的广告摄影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雯吉;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中期家具设计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邢玉梅;鲁迅与民俗文化[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817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817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5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