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理论 旅游社区 居民感知 社区分化 出处:《山东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主体上的人人有责,关注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注重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以及追求发展成果的利益共享,是一种更趋公平、更加全面、并且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新型发展理念与模式。包容性发展理论不仅与当今我国倡导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一脉相承,而且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各个产业领域中存在的发展不均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和利益分享不公平等问题。并且包容性发展理论与旅游业能够更好的契合:旅游业综合性强、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涉及利益群体众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多发、发展不均衡等众多现状问题,都能在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中寻找到解决答案,包容性发展理论能够指导旅游社区实现整体均衡发展,并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在本文研究中,主要针对景区内的旅游社区进行包容性发展的模式与路经研究,选取的案例地为崂山景区内的旅游社区。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根据包容性发展理论,分析旅游社区的发展现状,探讨景区与社区的关系处理,提出针对旅游社区的包容性发展理论模型框架,进而明确实现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尤其强调了针对旅游社区内部弱势群体的机会平等、公平参与、利益分享等方面的关注,最终目的是实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参与旅游发展,实现机会平等和公平参与,并且合理的分享发展成果。本文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包容性发展理论进行充分思辩的基础上,发现包容性发展理论区别于增权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关键之处,即包容性发展理论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均衡发展,对旅游社区内弱势群体给予更多关注,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访谈结果,发现旅游社区参与不足、内部分化严重、与景区间的矛盾冲突等发展困境,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社区的包容性发展模式与路径,并且对于中国类似旅游社区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Abstract]:Inclusive development, emphasiz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one on the subject of development, paying attention to equal opportun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of development content and the sharing of benefits in pursuit of development results, is a more equitable and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f advoca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our country. And it can solve the development imbalance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in China, one-sided pursuit of economic benefits, ignor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And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can be a better agreement: tourism is comprehensive, the role of industry driving is obvious, involving a large number of interest groups. Many current problems, such as frequent contradictions and uneven development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can be solved in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ory can guide the tourism community to achieve the overall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Mainly for the tourism community in the scenic area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road research, selected cases for the tourism community in Laoshan scenic spot.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communit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nic spot and community, and puts for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for tourism community. And then make clear the mode and path to realize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community. It emphasizes the equal opportunity, fair participation, benefit sharing and so on for the vulnerable groups within the tourism communit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enable all members of society, including vulnerable groups, to participat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o achieve equal opportunities and equitable participation. The core value of this study lies in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full deliberation, found that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empowerment theory and other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key points. That is,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developmen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tourism community, an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specific case interviews, we find that the 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is serious, and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the scenic spots and other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targeted to put forward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ath of the tourism community. And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milar tourist communities in China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美珠;浅议旅游社区的发展战略[J];亚太经济;2004年S1期
2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3 单琼花;单玉强;孙佳;;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4 张志明;;旅游开发对社区影响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2014年07期
5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6 王治;翟辉;;旅游社区及其形成因素[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7 许树辉;;旅游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J];特区经济;2006年02期
8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10 彭巍;;关于发展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姜锐;;关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的新思考[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陈耀;;“旅游境区”研究——以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探索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孙九霞;;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6 朱孔山;高秀英;;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的旅游驱动模式及其发展对策[A];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11年
7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蔡碧凡;;乡村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唐雪琼;徐珂;;旅游社区家庭变迁研究——以石林五棵树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题组组长 江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兵;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甘雪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目的地营销新视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姚升厚;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教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省温州市旅游局 张纯洁;浅谈旅游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南江;用创新思维建设旅游产业园[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于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润 冯蕾;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地宽[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杭州市旅游委课题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任明杰;旅游社区持续获追加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饶文靖;为发展红色旅游建言[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王潇楠;大理当代民居旅游适应性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鹏程;汪清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旅游动机调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赵思佳;旅游社区居民冲突感知与参与意愿相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金红娜;大理旅游村镇空间营建与利益相关者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葛增莉;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杜真敏;传媒对旅游发展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宁;云南翁丁村土著知识旅游产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子s,
本文编号:1444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4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