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文化价值的创意构建与体验
本文关键词: 旅游 文化遗产 遗产价值 文化创意旅游 凤凰古城 出处:《资源科学》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凤凰古城案例的田野调查和扎根分析,本文指出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系统及其价值在创意开发过程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地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通过创意构建和游客的交互体验产生出新的文化内容。在构建者方面,一些文化创意产品或设施的构建者发挥了引领作用,发现、自我实现和分享是其构建的重要的动机。构建者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构建,以建筑、色彩、景观小品、功能区布置等为主要手段,与游客分享某种富有文化价值的理想生活方式。在体验者方面,游客在认知和享用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参与到文化系统的构建之中。游客与经营者和其他游客广泛互动,在这个平台上创造新的文化内容和景观。现代经营者和游客以自己的认知参与到遗产价值的认知、构建和传播中来,是文化遗产价值在现代条件下实现的一种积极方式。传统文化元素被作为文化创造中所使用的材料,遗产信息以现代人需求的方式被释放出来。大量的个体参与到新的文化体系的创造过程中来,这一过程通过巨大的旅游流和现代社交媒体被推动起来。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of Phoenix ancient cit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oot analysi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re undergoing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ve development.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produce new cultural content through creative construction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of tourists. Constructor aspect. Some builder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r facilities have played a leading role, found that self-realization and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motivation for their construction. Builder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o architecture, color. Landscape sketch, functional area layout as the main means to share with tourists a certain cultural value of the ideal way of life. In the experience, tourists in the cognitive and enjoy the cultural value at the same time.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system. Tourists and operators and other tourists extensive interaction. In this platform to create new cultural content and landscape. Modern operators and tourists to participate in their own awareness of the value of heritage cognition,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It is a positive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re used as materials in cultural creation. Heritage information is released in a way that modern people need. A large number of individuals are involved in the creation of a new cultural system, which is driven by a huge flow of tourism and modern social media.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我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编号:12CGL058) 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编号:YETP15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编号:10BGL049)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长城学者培养计划(编号:CIT&TCD20130302)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文化遗产在经历旅游开发热潮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文化角度的反思,包括社区利益、主客关系、传统文化变迁与保护、真实性等问题。同时,最近十多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发展模式正在渗入文化旅游领域,其具体形式包括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演艺、文化创意景观、文化创意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琳;;顾绣历史名作复制工程即将展开[J];中华文化画报;2007年12期
2 潘乐;;乐山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信息化建设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年13期
3 张维亚;;基于WebGIS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公众参与管理模式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荣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卷首语[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8期
6 俞嘉馨;;重塑文明之光 记“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J];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06期
7 单霁翔;;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下)[J];中国名城;2011年04期
8 吕岳群;;依托文化遗产保护 推动文化旅游发展[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9 王晓南;;高句丽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6期
10 朱蓉先;;名人故居保护应明确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规划[J];北京观察;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露丹;叶和生;;发挥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张维亚;;基于WebGIS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公众参与管理模式初探[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柯玲;;文化保护复兴 教育任重道远——学校教育中民俗课程的设置与构想[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刘碧虹;;浅谈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5 陈文锦;;前言[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6 张中波;;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文化遗产型景区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幼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新探——试论构建环西湖“长三角博物馆城”[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8 肖克之;唐志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实践[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9 郝良真;;地方博物馆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A];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张晓;;西江苗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思考——兼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单红;先锋无锡:导向中国文保潮流[N];无锡日报;2006年
2 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荆婷婷;山东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N];光明日报;2011年
3 孔颖 驻浙江记者 陈伟国;浙江慈城古建筑群保护见成效 荣获联合国遗产保护奖[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冯朝晖;成绩喜人 任重道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5 郭宪曾;让更多的人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N];中国文物报;2010年
6 穆森;天津文保十年录[N];中国文物报;2009年
7 中国消费者报 刘海明;叫响中国的“文化遗产日”[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8 吴江;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9 何晓雷;国家文物局转发《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培训的有关情况的报告》[N];中国文物报;2006年
10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翁玉玟;中国古建园林的保护管理[D];复旦大学;2010年
2 季宏;天津近代自主型工业遗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丹;杭州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形象设计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2 王家宁;浚县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3 吴晓隽;现代旅游活动与文化遗产保护[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杨丽霞;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D];东南大学;2005年
5 李媛苑;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0年
6 吴爱群;鄂伦春族服饰文化传承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成;曲阜孔庙景观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卢丽;社区参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丽娟;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10 姜猛;凤凰古城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82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8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