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 模式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旅游业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在产业内外驱动因子的推动和引导下,以产业构成中的行业共同体为基础,以协作和联合为主导,构建动力机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组织再造,从而形成具有发展旅游和文化双功能的新型产业。企业行为取向、旅游者多元化需求、政府引导、中介机构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等因素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实现融合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旅游业与文化业融合运作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文化旅游圈融合运作模式;项目开发融合运营模式;文化旅游节庆与会展推广模式;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吸引模式等。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模式有效运行的对策:强化政府职能,为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运作提供政策保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的氛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的步伐;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运作的效率。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adjust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is in a cruci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promoted and guided by the driving fac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industry community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aking the cooperation and union as the leading factor,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dynamic mechanism,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rebuild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us forming a new type of industry with dual functions of developing tourism and culture, enterprise behavior orientation, diversified demand of tourists, government guidance, development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The fun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forms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operation mode are as follows: cultural tourism circle integration operation mode, project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peration mod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operation mode and so on. Cultural tourism festival and exhibition promotion mod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 innovation attraction model, etc.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 operation mode: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o provide policy guarante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to increase publicity, to create the atmosphere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speed up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XJY033)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09ZDB01)的资助
【分类号】:F592;G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铁民;产业融合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认识[J];东南学术;2005年01期
2 余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J];旅游学刊;2007年10期
3 陈文娟;;我国旅游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活力;2008年10期
4 黄耀丽,聂磊,李凡;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热带地理;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大昌;;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2 关晓吉;王广成;;海岛县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及优化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赖齐;邓立新;邹克俭;王明福;徐徽;张建康;李杨婷;袁宗文;;成都工业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问题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4 赖智榕;王龙海;;体育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2期
5 陈艳莹;姜滨滨;夏一平;;纵向企业网络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产业经济评论;2010年02期
6 董珊娜;翟有龙;;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分析——以东营市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4期
7 徐云鹏;;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8 曾刚军;梁运文;;广西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基础及协调发展战略选择[J];东南亚纵横;2009年02期
9 席晓丽;;产业融合与我国多功能农业建设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10 郭铁民;蔡勇志;;生物产业发展应走产业融合道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铁民;蔡勇志;;生物产业发展道路及对策探讨[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常莉;;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营销策略分析[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平;资源型城市产业演进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道信;中国石油资源产业安全评价与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郑洪涛;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许志晖;媒体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川;我国城镇土地供应绩效评价及住房市场监控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辉;我国电力行业自然垄断结构的效率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亭;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增长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宁银丽;甘南藏族自治州优势产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旦正道吉;玛曲县草地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董平;我国第三方物流业产业组织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铭婕;学术发表的“眼球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宋妍;中国信托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邢帅;天津港的区域经济贡献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刘芳百;环渤海地区工业结构特征分析与效应评价[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姚宝启;论我国外贸法企业调整援助制度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2 周振华;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06期
3 魏小安;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另一种眼光看城市[J];旅游学刊;2001年06期
4 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04期
6 白银亮;中西文化产业概念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7 李晓丹;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猛;;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现代视听;2010年11期
2 刘蔚;;跨国公司与文化产业集群的互动模式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邓华陵;;全面理解《世界遗产公约》精神,可持续地利用世界遗产[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年03期
4 蒋玉凤;;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兼谈桂林旅游文化建设[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5 李雨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云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J];云南画报;2009年01期
6 刘建华;;形神兼备,互融共进——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2009年01期
7 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花建;;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的五大模式[J];东岳论丛;2011年04期
9 梁冰;任俊香;;河南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辅相成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25期
10 吴光玲;;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以宁德市为例[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敏;李涛;;文化产业运作的跨行业跨地区运作特性及营销功能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周旭霞;;旅游业的拓展方向: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3 胡建平;;抓住我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浦东文化产业[A];2001中国经济特区论坛:WTO与特区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张亚军;程曦;;“渤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构想[A];第八届全国文化管理研讨会暨中国首届农村文化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关莉丽;;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与艺术教育[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徐建平;杨庆华;张玉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何清俊;;艺术设计产业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发展策略[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8 温洪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浅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9 赵允福;;我国文化产业的定位及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10 刘晓宁;;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现状、优势及策略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明庆忠 张瑞才;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提升[N];人民日报;2009年
2 省社科院 孔令刚;以产业融合促结构升级业态创新[N];安徽日报;2010年
3 西安旅游集团董事长 李大有;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核心内容及发展[N];各界导报;2008年
4 明庆忠 张瑞才;推动产业融合提升是门“艺术”[N];江南游报;2009年
5 云南记者站供稿;形神兼备,推动云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N];江南游报;2009年
6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朱美光;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N];中国旅游报;2010年
7 杨磊;省政协九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召开[N];贵州日报;2006年
8 记者 卢春勤 周杰;省政协九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召开[N];贵州政协报;2006年
9 记者 刘娜 张莹莹;“姐妹”携手方能相映争辉[N];云南政协报;2011年
10 本报通讯员 张明哲 王金平;曲阜高点打造文化产业平台[N];济宁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盖艳梅;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李文清;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因素及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薛伟;现代远程教育5S学习支持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瞿明仁;泰和乌鸡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及消化率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6 李显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8 纪绍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9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10 严忠明;一个双核三社区模式的城市发展史[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红路;南京云锦产业化模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施永红;产业融合理论视角下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琴玲;平遥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4 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朱佳;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环境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廖佳音;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策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黄振伟;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8 李晓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孙钦明;产业融合视角下门票经济的转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威;意义解读的错位与断裂—山寨文化的“生产—消费”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20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2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