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洛地区龙山文化遗址预测模型
本文选题:郑洛地区 切入点:聚落遗址 出处:《测绘科学》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郑洛地区龙山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点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遗址点和非遗址点的相关环境变量,采用二分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建立郑洛地区龙山文化遗址预测模型,并生成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利用Kvamme增益统计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遗址预测模型精度良好,能够揭露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为田野考古提供参考。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settlement sites of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in Zhengluo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obtains the relativ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f site sites and non-site sites with the help of the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of GIS software. Based on the binary variable logical regression model,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Longshan cultural heritage site in Zhengluo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probability map of site distribution is generated.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Kvamme gain statist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sion of site prediction model is good. It can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ite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ield archaeology.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41071253)
【分类号】:O212.1;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倪金生;;山东沭河上游流域考古遗址预测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2 梁巧倩;蒙伟光;林良勋;万齐林;;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雷电潜势预报方法[J];广东气象;2011年04期
3 黄以柱;略论豫西地区环境的变迁与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4 高立兵;;时空解释新手段——欧美考古GIS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考古;1997年07期
5 彭淑贞;张伟;陈栋栋;;汶泗流域大汶口文化考古遗址模型预测[J];泰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决策树分类挖掘研究——以郑州-洛阳地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8年02期
2 陈德超,刘树人;GIS支持下的上海考古信息系统的研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年05期
3 毕硕本;闾国年;陈济民;;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连续文化聚落的K-means聚类挖掘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4 陈栋栋;彭淑贞;张伟;韩军青;丁敏;;山东全新世典型气候事件的区域响应及其对海岱文明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5 杨林;盛业华;裴安平;;田野考古平剖面数据整合[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6 周金艳;杨瑞霞;;环嵩山地区史前聚落空间数据库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1年05期
7 徐昭峰;;夏国家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地理因素探析1[J];古代文明;2010年03期
8 杨林;裴安平;郭宁宁;梁博毅;;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形态研究[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9 毕硕本;计晗;梁静涛;乔文文;李禧亮;;基于指数模型的郑州—洛阳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空间分布[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10 牛少静;彭淑贞;张伟;于严严;韩军青;;山东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汤卓炜;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地关系发展阶段的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建华;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靳松安;河洛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郑州大学;2005年
8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仇立慧;古代黄河中游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瑞霞;中原地区数字环境考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慧华;中原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空间模式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嘉利;历史时期陕西水井技术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常全旺;清代豫西地区农田水利建设及其管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韦峰;先秦城市空间格局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5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6 于璞;渭水流域仰韶早期房屋建筑与聚落形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王运辅;三峡先秦渔猎经济的考古学观察[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郜丽梅;族邦的产生及其初期形态[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济民;基于连续文化序列的史前聚落演变中的空间数据挖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薛少燕;黄河流域中游原始建筑可能性探索[D];浙江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金生;;山东沭河上游流域考古遗址预测模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2 朱诚;钟宜顺;郑朝贵;马春梅;李兰;;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7年03期
3 邓辉;陈义勇;贾敬禹;莫多闻;周昆叔;;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J];地理学报;2009年09期
4 杨育彬;建国三十年来河南文物考古的新发现[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5期
5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6 林良勋;梁巧倩;温晶;曾琮;;广州地区雷电时空分布特点及天气学分析[J];气象科技;2006年06期
7 陈立祥,刘运策;广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特征和分类特征[J];热带气象;1989年02期
8 李品芳;周兆明;陈帅;;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贾兰坡;张振标;;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J];文物;1977年06期
10 徐晓燕;王昱;张斌;;一种集成logistic回归与支持向量机的判别分析规则[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1604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0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