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我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本文选题:旅游业 切入点:生态环境 出处:《生态经济》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构建了我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法探究各省份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性的空间关联效应,所用数据为我国31个省市区近六年的旅游业发展及生态环境数据,所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为全局和局部Moran指数检验及LISA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福建5省市属于"高—高"关联区域,是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增长极,对整个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正向辐射效应;西部地区通过显著性检验的是新疆和甘肃两地,是"低—低"关联区域的集聚点,需要重点引导和扶持;中部地区则主要属于"高—低"或"低—高"关联模式,桥梁纽带作用凸显。根据以上分析,文章对我国旅游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upl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effect between touris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various provinces is explored by using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data used ar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six years.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are global and local Moran index test and LISA significance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Shanghai, Jiangsu, Anhui, Jiangxi Province, The fiv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Fujian belong to the "high-high" region, which is the growth pole of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adiation effect on the whole eastern region. It is the gathering point of the "low-low" related region, which needs to be guided and supported. The central region belongs to the "high-low" or "low-high" correlation mode, and the bridge link is prominen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作者单位】: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重点研究项目(ZD20131021)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4YJA790059)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G2014203273) 河北省软科学项目(1545600D)
【分类号】:F592;X3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芙蓉;赵先贵;朱艳;;西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2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3 董亚娟;马耀峰;李振亭;高楠;;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1期
4 把多勋;王瑞;夏冰;;甘肃省民族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3期
5 王克军;;民族村寨旅游利益博弈下的环境问题研究——以四川甲居藏寨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2期
6 蒋贵彦;卓玛措;;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7 秦远好;谢德体;魏朝富;;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3期
8 陈刚强;李映辉;;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与变化[J];旅游学刊;2011年11期
9 方叶林;黄震方;王坤;涂玮;;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10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白凯;;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志斌;徐虹;;旅游业对目的地资源环境影响计量模型及实例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2 谭志蓉;王丽;;立足客家文化 发展休闲旅游——洛带古镇旅游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胡文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杨传开;汪宇明;杨牡丹;;中国主要城市旅游功能强度的变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5 吴彩莲;;海峡西岸生态旅游发展对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6 姜珊;杨太保;王秀娜;;甘肃省卓尼县农村环境现状及保护措施[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1年02期
7 冯璇;严俊霞;薛占金;李洪建;;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9期
8 郑文俊;;乡村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9 张广海;李华;;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J];旅游论坛;2013年02期
10 高彩玲;高歌;张现文;;基于P-S-R模型的郑州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丁春娇;;综述乌蒙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现状[A];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花;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经济环境效应与产业空间组织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2 王京传;旅游目的地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王峰;西南边疆山区交通网络与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关联机制及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新越;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江海旭;我国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6 陈怡宁;耦合视角下的旅游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7 成英文;城市旅游化: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其演进规律[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马明德;宁夏东部风沙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杨显明;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演化的过程、机理及耦合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10 姚娟;新疆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消耗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燮;我国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殷艳红;农业旅游发展的社区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粟用湘;旅游开发的环境伦理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曹莉萍;周庄古镇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5 赵俊远;旅游对民族地区农村社区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韩镇;旅游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袁媛;甘肃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孙兴湄;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山地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焦苗;我国沿海地区陆海经济发展与海域环境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顾丽娟;中国城乡文化系统耦合的关联机制及时空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祖荣,邵建章;九华山客运索道建设对植被的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2 金永生,杜国功;北京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兼论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指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3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4 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5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6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7 宋亚非,刘国忱,高敬;我国旅游产业化的条件与素质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1期
8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9 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10 孙平军;丁四保;修春亮;;北京市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性分析[J];城市规划;2012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刘德艳;[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晶晶;青岛城市旅游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亚男;辽东民族地区旅游环境政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霞;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在电力负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林美萍;善治视阙下我国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莉;;旅游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制度分析——以西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1期
2 汤金丽;张文;杨世美;;浅析丽江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07期
3 王玉萍;;旅游业发展须环境保护先行[J];今日科苑;2006年08期
4 谢强;江西旅游业与可持续发展[J];福建环境;2000年05期
5 崔蕾,马智利;乌江下游地区旅游业开发可行性评判方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2期
6 EdwardInskeep,廖沐真;马尔代夫和不丹的旅游业持续发展[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3年Z2期
7 张调霞;李德山;韩春鲜;;国外旅游业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丁明磊,蔡靖方;发展中国西部的生态旅游业[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年03期
9 秦亮;;商洛市旅游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9年06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星星;;关于四川藏区旅游业开发的思考[A];“西藏和其他藏区现代化道路选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洪;;十六大后安徽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机遇、问题与对策[A];十六大后安徽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邱敏;;六朝历史文化是发展江苏旅游业的重要资源[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于文萍;;抓住东北亚地区开发机遇,加快农场旅游业发展[A];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专辑下册[C];2009年
5 林斐;;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林斐;;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及战略构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安泽;;纵论兴义旅游业发展之路[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绍华;陆浩明;;规划建设福寿养生安居园,推动永福县福寿养生旅游业发展[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廖燕玲;;云南省旅游业开发优势与劣势系统分析及其发展战略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宝兵;;产业共生机制下安徽大别山区旅游业发展研究[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乐;浙江社会资金大举投入旅游业[N];中华建筑报;2007年
2 周佳璐;我市举行旅游业发展专题讲座[N];宜春日报;2008年
3 关健鑫;“联姻”金融 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新路径[N];证券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李玉梅;省无党派人士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把脉”[N];金昌日报;2008年
5 浙江省省长 吕祖善;在转型升级中推动旅游业大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9年
6 于杰 陶海;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7 郑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市旅游业发展问题[N];伊春日报;2011年
8 夏东哲 高宁宁;市领导调查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N];潍坊日报;2011年
9 记者 王波;大办旅游业 创造新“神话”[N];连云港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许小飞;宁夏旅游业为何难成大气候?[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叶传忠;旅游业辐射下的农村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徐晗;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操建华;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谢风媛;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梁自玉;文化变迁与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琳;中国旅游业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作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对山东省旅游业的影响的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08年
2 唐小亚;目的地旅游业后危机管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卫;旅游业对浙江服务业创新的促进作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金蕴华;关于延边旅游业成为延边支柱产业问题的探究[D];延边大学;2001年
5 苏雅拉图;呼伦贝尔市旅游业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6 郗树忠;泰山西御道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郑琳琳;大连市金州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任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9 周彦琳;政策性银行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陈维娜;泰国旅游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6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0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