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吸引半径数理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水利旅游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13 12:35

  本文选题:旅游吸引半径 切入点:水利旅游 出处:《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旅游吸引半径是旅游地与旅游客源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边界,而旅游地识别目标客源市场的基础性研究,则是长线型、中线型和短线型旅游战略布局的参考。遵从理论到实证的思路,立足于距离衰减规律和效用论,从旅游吸引力、旅游效用和旅游成本的角度构建旅游吸引半径数理模型,讨论旅游吸引半径有意义的情况;将水利旅游作为实证对象,并引入2004年和2008年的数据,计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水利旅游吸引半径。研究表明:从时间看,水利旅游吸引半径已经随着时间推移而向外扩展;从空间看,中国江苏、河南等地区的水利旅游吸引半径较大,适宜开发长线型水利旅游客源,而内蒙古、吉林等地区的水利旅游吸引半径较小,仅适宜开发短线型水利旅游客源等。
[Abstract]:The radius of tourism attraction is an effective boundary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tourist source market, while the basic research of tourist destination identifying target tourist market is long term. Reference to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midline and short-line tourism. Follow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from theory to demonstration, based on the law of distance attenuation and utility theor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ourism attraction radiu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ngles of tourism attraction, tourism utility and tourism cos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ful situa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 radius, takes water conservancy tourism as the empirical object, and introduces the data from 2004 and 2008 to calculate the water conservancy tourism attraction radius of 31 provinces, c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The radius of water conservancy tourism attraction has expand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From a spatial point of view, water conservancy tourism in Jiangsu, Henan and other regions of China has a larger radius of attrac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water resources tourist sources, while Inner Mongolia, The water conservancy tourism attraction radius in Jilin and other areas is small, so it is only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line water resources tourist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基金】:浙江省社科联科普重点课题《赏水景、惜水源、护水利》(11ZD20) 浙江省旅游局科学研究项目《水利旅游客源市场半径、客源规模测算》(2011ZC37)
【分类号】:F592;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法辉,金凤君,曾光;区域人口密度函数与增长模式:兼论城市吸引范围划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2 张莉;陆玉麒;赵元正;;基于时间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的划分——以长江三角洲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3 李新运,郑新奇;基于曲边Voronoi图的城市吸引范围挖掘方法[J];测绘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王海江;苗长虹;;我国客运交通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J];经济地理;2008年02期

5 尹虹潘;;城市规模、空间距离与城市经济吸引区——一个简单的经济地理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6 伍世代;王荣;;沿海城市经济吸引范围及相应行政区划调整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年01期

7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演绎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8 丘萍;章仁俊;;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自相关和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05期

9 靳诚;范黎丽;陆玉麒;;基于可达性技术的农业旅游布局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山;旅游圈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其地理计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显红,王苏洁;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章尚正;余佳;;旅游资源非优型省会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提升——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

4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5 陈苹苹;;合肥旅游圈构建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6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7 宋佩茹;;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8 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9 杨晓峰;汪威;张立群;;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10 王立山;赵媛;;宿迁市旅游形象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锦河;王群;朱棣;姜坤;;循环经济与大别山生态旅游开发[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速;;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旅游合作与发展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辉;刘耀林;;基于曲边voronoi图和空间扩散方程的基准地价平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高敏燕;黄贤金;;基于遗传投影寻踪模型的交通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佟志军;张继权;廖晓玉;刘兴朋;;基于GIS的草原火灾应急救援决策方案优化研究[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巨才;;基于品牌定位的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策略研究——以河北为例[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房颖;;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分析与对策[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10 方相林;李俊民;;安阳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钦文;综合运输系统结构协调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怀c,

本文编号:1606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06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1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