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创意旅游开发视角下草原非物质文化产业链延伸研究——以蒙古族“男儿三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5-18 03:07

  本文选题:旅游管理 + 创意旅游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09期


【摘要】:蒙古族"男儿三艺"作为典型的草原非物质文化资源,非常适合进行创意旅游开发。但在当前草原旅游业中对"男儿三艺"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水平,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并不明显,存在旅游功能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链本地化不足等问题。产业链延伸是创意旅游的内在要求,也是旅游开发主体的愿望,同时还能更好地实现草原非物质文化传承和旅游扶贫效应。在产业链视域下,"男儿三艺"创意旅游开发可通过文脉追踪、产品多元化设计、产业融合等方法实现产业链延伸,开发中应注重培育本地化核心旅游景区,加强产业链整合,避免旅游发展雷同化。
[Abstract]:As a typical non-material cultural resource of grassland, Mongol Man's three Art is very suitable for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ree arts" in grassland tourism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level, the pull effect on related industries is not obviou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tourism function, short industrial chain, insufficient localiz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so on.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is not onl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creative tourism, but also the desire of the main bod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better realize the im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grassland and the effect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e crea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Men's three Arts" can realize the extens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through the methods of contextual tracing,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desig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etc.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ized core tourist spo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hai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voi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创意旅游视角下草原非物质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研究”(2014C10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钧;冯学钢;;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小芸;;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3 王起静;;旅游产业链的两种模式及未来趋势[J];经济管理;2005年22期

4 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年06期

5 高静;刘春济;;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提升战略[J];旅游科学;2010年03期

6 赵玉宗;潘永涛;范英杰;孙艺惠;卢松;;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旅游学刊;2010年03期

7 李秀芳;;蒙古族传统体育文化那达慕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卫;;网络旅游产业链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2 荣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3 夏小莉;;旅游营销的创意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4 唐建兵;;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重要出路——旅游创意人才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4期

5 林乾志;;居于创意旅游发展模式看贵阳旅游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9期

6 杨玉民;;文化创意旅游开拓汕头旅游新空间[J];科技和产业;2011年06期

7 周伟伟;;基于“创意旅游”理念的徽州古村落文化旅游开发探究[J];科技和产业;2012年03期

8 苏建军;孙根年;王丽芳;;1982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9 董莉莉;黄硕琳;;上海都市休闲渔业创新开发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0 韦丽云;;创意旅游:乡村旅游提升战略——以桂林龙胜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秋阳;;休闲度假旅游区产品的创意化发展趋势与路径研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于秋阳;;休闲度假旅游区产品的创意化发展趋势与路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3 娄在凤;;嘉兴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孟笑廷;;构建多业态旅游资源整合平台 打造产业链旅游创新运营模式——以浙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旅游未来发展——结构转型与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演进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4 帅先富;要素和市场约束下海南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与路径选择[D];湖南大学;2012年

5 田海军;漠南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年

6 黄璨;旅游产业化水平测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朱海艳;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曾艳芳;中美旅游产业组织演化与创新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9 周叶;江西文化旅游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张佳;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的文化治理与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2 孙钦明;产业融合视角下门票经济的转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段晓雪;乡村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磊;基于旅游资源解构与整合的旅游发展新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亚楠;基于共生的山西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包金峰;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孟克满都胡;那达慕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姚海霞;“那达慕”大会市场开发模式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丁宁;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焦中宁;特色旅游项目对景区旅游吸引力提升作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江;杜岩;;体验经济给我国旅游商品开发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6年01期

2 原勃;白凯;;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J];城市问题;2008年11期

3 刘峰;旅游系统规划—— 一种旅游规划新思路[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4 刘锋;旅游系统规划的实施途径与案例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5 范业正,陶伟,刘锋;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6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1期

7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8 周钧;冯学钢;;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王起静;市场作用、政府行为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戴斌,束菊萍;旅游产业关联: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2 曾志兰;;2012年福建旅游节庆大盘点[J];学术评论;2012年06期

3 黎洁,吕镇;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年06期

4 杨林;旅游商标的创建模式[J];中华商标;2001年01期

5 史铁华,何玲;关于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1年01期

6 张国光;湖北: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2年03期

7 赵煌庚;旅游产业整合问题的思考[J];求索;2003年06期

8 范能船;世界旅游新发展和旅游基本法建设[J];旅游科学;2004年01期

9 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吴忠军,陆军;民族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以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发秀;;浅谈旅游节庆品牌的打造[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旅游节庆品牌塑造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黄翔;郎丽;吴娟;;湖北旅游节庆与品牌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吴清波;;政府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余姚市红色旅游发展情况为例[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6 麻益兵;;“中国畲乡三月三”旅游节庆运营模式创新研究[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7 傅文伟;;评析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几个误区[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8 骆焉名;连好宝;骆焉名;;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市调研旅游市场和价格问题的汇报[A];2002年全省价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申健健;;地方旅游节庆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宝泉;;让延安红色旅游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论延安红色旅游的跨越式发展[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江平;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N];赤峰日报;2006年

2 喻学才;旅游节庆需要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罗明义;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耿闻;“旅游诚信”促旅游腾飞[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王大悟;旅游节庆需要怎样的文化[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胡文佳 浙江记者站 陈伟国;宁波:以旅游节庆增强综合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7年

7 旅言;2006年全市旅游收入达23.8亿元创税1.1亿元[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8 贾嫣娜 李军;17城市角逐“婚庆旅游节庆第一城”[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俊琦邋通讯员 胡文佳;旅游节庆,甬城又一靓丽名片[N];宁波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范丽萍;“依托旅游景点,,吃上旅游饭”[N];山南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其元;旅游城市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2 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陈德广;旅游驱动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王f^;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国忠;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彦;旅游目的地品牌打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薛艳;上海旅游演艺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尚雪英;区域旅游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陆英;推进上海嘉定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对策[D];复旦大学;2010年

5 刘水琴;浙江省旅游度假区国际化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卢丽蓉;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晓君;旅游节庆策划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8 姚海琴;大众参与非专业类旅游节庆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李晟;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尤慧;南京旅游节庆品牌诊断和塑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4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04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