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

发布时间:2018-06-19 09:01

  本文选题:生态旅游承载力 + 状态空间法 ; 参考:《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以生态旅游热点地区漓江上游为研究区,构建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遥感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多维度状态空间方法,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旅游资源3个维度对漓江上游进行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分异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承载力总体较高,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强;经济社会承载力总体较低,但区县差异明显,桂林市区较强,灵川县中等,兴安县较弱;旅游资源承载力中等,但桂林市区北部、兴安县城周边、北部山区和灵川南部较高。生态旅游承载力达到和优于理想状态的面积仅占29.28%,空间分布不均衡,西南部、东北部承载力较强,北部、东南部承载力较弱。基于上述结果,提出提升生态旅游承载力的实施途径,为漓江上游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Abstract]:Taking the upper reaches of Lijiang River as the research area, an index system of 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data,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and other data sources, with the help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Using the multi-dimension state space metho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was carried out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ociety and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ijiang Riv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high in general, strong in western, northern and northeast regions, b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s generally lower,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s obvious, the urban area of Guilin is stronger, Lingchuan County is medium, and Xingan County is weak.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medium, but the northern part of Guilin, the periphery of Xingan County, the northern mountainous area and the south of Lingchuan are higher. The 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is only 29.28% of the area in which the eco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reaches or is superior to the ideal st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not balanc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southwest and northeast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north and southeast.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to enhanc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tourism,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nd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Lijiang River.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16B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1097)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赞;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2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3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4 蒙吉军;周婷;刘洋;;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田卫,王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6 赵路;严力蛟;;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应用研究——以安吉中南百草原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广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8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9 靳诚;陆玉麒;张莉;徐菁;;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10 韩向娣;周艺;王世新;刘瑞;姚尧;;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GDP空间化处理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建;仝雪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农业信息化测度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2 胡金龙;;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21期

3 赵赞;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桂林漓江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4 常玉光;佟艳;;旅游景区生态承载力计算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5 白艳芬;马海州;沙占江;;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的青海湖北岸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监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6 赵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7 郭玉刚;窦立宝;郑舒绮;;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8 彭仲;;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北京城市热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9 张术根;姚翠霞;王超;;基于ETM~+遥感数据的昆明地区土地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唐美英;李力;杨娟;;安昌河流域植被覆盖的遥感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萌;白中科;文乐琴;潘健;;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榆神府矿区植被覆盖度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涂小松;;环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响应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向守乾;罗文君;;旅游型海岛城镇控规规模控制方法研究——以珠海市桂山岛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胡德勇;李京;陈云浩;张兵;杨富平;;滑坡灾害遥感信息提取及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5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马彩华;游奎;戴星翼;李凤岐;;基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生态补偿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7 刘仁志;;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新认识[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赵雄伟;;低碳经济机制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9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任崇勋;;数学在旅游环境复杂系统中的应用[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亚萍;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肖随丽;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李锦荣;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周艳;渤海环境治理的政策建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赵q,

本文编号:2039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39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5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