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共生视角下“城-景”关系的互动机制研究——以镇江三山云台山景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07 14:30
【摘要】:风景名胜区不仅是城市的缩影和象征,还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质。作为城市型的风景名胜区,不仅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还应体现出与城市的全程化动态保护利用路径。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是典型的"城-景"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本文选择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三山云台山景区为例,运用共生理论分析"城-景"之间的互动机制,构建"活态-创新"的"城-景"共生系统,并提炼"城-景"共生的具体运作模式。
[Abstract]:Scenic spots are not only the epitome and symbol of the city, but also reflect the city's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city'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an urban scenic spot, we should not on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but also reflect the path of dynamic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with the city. Zhenjiang Sanshan Scenic spot is a typical state-level scenic spot which combines "City and scenery". This paper chooses Yuntai Mountain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which combines historical culture with natural landscape.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city and landscape", constructs the "city-scene" symbiotic system of "living state-innovation", and refines the concrete operation mode of "city-scene" symbiosis.
【作者单位】: 镇江市西津渡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分站;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年10期

2 陈绍愿,张虹鸥,林建平,邹仁爱;城市共生:发生条件、行为模式与基本效应[J];城市问题;2005年02期

3 宇啸;于小菲;;房地产开发与风景名胜区的和谐共生——以扬州“莱茵·高咏居”规划设计为例[J];规划师;2007年04期

4 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茂川;张兴奇;马晓;;南京市内秦淮河河房的特征与保护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2 黄虹;城市文化的意义与城市景观的特征[J];安徽建筑;2005年01期

3 王威;;旅游开发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保护——以扬州“双东”街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4 王颂;冯波;;河南民居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延续——以刘青霞故居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5 任俊卿;高文杰;高冉;;大同古城保护与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杨钊,陆林,王莉;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安徽屯溪老街实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顾永红;;苏州历史水街区的特色浅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柯涌晖;马元柱;;关于“三坊七巷”真实性改造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王奉慧;;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梅青;白彩云;孙淑荣;宋永生;;历史街区保护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池伟;;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汪萍;李文娟;;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Rallying Social Capital for Better Historic Preservation[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郭宏伟;阙龙开;;论西藏江孜古街区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与保护对策[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丽;闵雷;;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对武汉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规划的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发曾;张伟;张建伟;徐晓霞;苏朝阳;吕金嵘;冯德显;汪雪峰;赵威;李磊;李琳;刘静玉;刘晓丽;杨兰桥;;第六章 宏观尺度下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7 许辉;;南京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颐和路公馆区为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石峰;张小帆;刘X;;青岛八大关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徐兵;丘连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复兴——程阳八寨的规划实践与思考[A];中国名村名镇保护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徐兵;丘连峰;;传统聚落规划的分解与复合初探——以程阳八寨保护与发展建设规划为例[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海佳;基于共生思想的可持续校园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谭敏;成渝城镇密集区空间集约发展综合协调论[D];重庆大学;2011年

4 牛锦红;近代中国城市规划法律文化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5 卢涛;城市核心调适论[D];重庆大学;2002年

6 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D];重庆大学;2004年

7 刘炜;湖北古镇的历史、形态与保护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邱枫;基于GIS的宁波城市肌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宏利;城市更新中历史环境的管治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杨战社;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小城市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北京奥运场馆建筑形态及其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廖源;杭州市中山南路历史街区综合保护及其使用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程露;历史街区保护性利用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际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汪婷;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冯乃乙;上海商住密集区过渡性街道的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7 韩苗苗;城市历史文化古街区保护性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9 董晓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10 李忠宏;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共生”策略初探[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生态城市思想源流[J];长沙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朱自煊;屯溪老街保护整治规划[J];城市规划;1994年01期

3 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4 王林,王骏;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5 程庆展;福州古城面临噩运[J];城市开发;2000年09期

6 王勇,李广斌;生态位理论及其在小城镇发展中的应用[J];城市问题;2002年06期

7 杨新海,王勇;由生物入侵到城市竞争与区域协调[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8 钱圣豹;城市环境与建筑的共生——加拿大现代城市广场设计[J];江苏建筑;2001年S1期

9 黑川纪章;共生城市[J];建筑学报;2001年04期

10 叶如棠;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J];建筑学报;199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华;;德夯审美漫议[J];风景名胜;2000年07期

2 ;海内名山 人间奇境[J];风景名胜;1995年07期

3 李建幸,杨擎;论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按规划建设的必要性[J];思想战线;1999年04期

4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江西省风景名胜区规划委员会的通知[J];江西政报;2000年16期

5 丁香阳;诚信:风景名胜区的生命线[J];发展论坛;2002年12期

6 颜敏,赵媛;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刍议[J];江苏商论;2003年05期

7 董杰,杨达源,张重阳;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整合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介绍[J];审计与理财;2005年12期

9 邹沣;;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问题分析[J];职工法律天地;2007年04期

10 ;南嵩岩 清幽福地 宝石流泉[J];风景名胜;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源祥;;保护建设好风景名胜区植被和生态环境是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2 赵强;赵洪凯;耿晓伟;;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的估算[A];中国运筹学会模糊信息与模糊工程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立力;;机遇与挑战——假日经济对我国风景名胜区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续完)[A];中国公园协会2000年论文集[C];2000年

4 李山;;基于PRED协调的风景名胜区旅游设施建设初探——以风景名胜区索道建设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刘玲;;东坡赤壁风景名胜区创新项目景观影响评价[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欧阳高奇;林鹰;;风景名胜区内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金路;王磐岩;贾建中;唐进群;周雄;韩笑;;我国风景名胜区分类的基本思路[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勇强;陆涵;方可;刘毅;;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调控初探[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魏民;;新时期风景资源价值理论的突破与创新[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罗英;;布依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省级风景名胜区香纸沟调查[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雷鹏;我区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授牌[N];西藏日报(汉);2011年

2 莫非强 特约通讯员 马晓鸣;石阡申报“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N];铜仁日报;2009年

3 庄琪;政策“难为”景区 “增减”各有打算[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崔鲸涛;风景名胜区屏除违规开发模式[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马疆虎;无限风光在险峰[N];西藏日报;2009年

6 张立 记者 戚潇琦;信息联络员是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力量[N];江南游报;2009年

7 薛长福;青海湖风景名胜区金银滩(原子城)景区榜上有名[N];青海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黑毅鹤 通讯员 杨唐亮;解读修订后的《苍山保护管理条例》[N];大理日报(汉);2009年

9 驻江苏记者 周伟明;建立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记者 方晓;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争创5A级旅游景区[N];宜春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晶;基于3S技术的黑龙江省风景名胜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唐凌;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黄远水;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崔凤军;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D];北京大学;1999年

6 张哲;面向竞争的规制[D];东南大学;2006年

7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余欢;贵州省旅游资源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饶品样;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演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李娴;贡嘎山地区旅游地学特征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宁;论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以合川钓鱼城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2 梅婷婷;风景名胜区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3 芮婷婷;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品牌构建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4 彭岚;风景名胜区融资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沈志国;关于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袁南果;黄山风景名胜区游客影响管理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7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庞婷;风景名胜区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9 涂华国;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王世媛;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村庄发展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16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316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