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框架与实现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1 08:54
【摘要】:通过对现有相关理论的梳理,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分析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内在联系,认为生态旅游是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和载体;低碳旅游是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构建以生态文明核心要素和识别要素,建设的动力、基础和保障为要素的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框架;根据森林旅游区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文明理念和要求提出生态文明五个识别要素;并从利益协调、技术支持和约束机制三方面探讨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创新性构建森林旅游区生态文明综合考核指标,以期为建立森林旅游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e exist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adopting the normative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s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with related concepts, and holds that ecotourism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carri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s. Low-carbon tourism is the main way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 the purpos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re elements and identification el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motive force, foundation and guarantee of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tourism area ecosystem and the concept and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ve identification el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est coordination, technical support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ways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 and innovatively 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ex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forest tourism area.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forest tourism area.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JJ0015)
【分类号】:F592.7;F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若凝;王晶;程柯;;云台山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朱益芳;杨旺生;;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我国生态旅游发展[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黄娟;陈军;;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年01期

5 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年03期

6 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02期

7 刘延春;;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3年01期

8 回建;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J];求是;2004年04期

9 郑昌盛;;生态旅游呼唤生态文明建设[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关俊利;;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国;胡明文;钟海燕;黄平芳;;基于乡村旅游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2 杜宗斌;;乡村低碳旅游发展路径分析——以浙江湖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3 张家友;胡剑波;;资源枯竭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之路:旅游资源开发——以个旧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廖钟迪;滕腾;;自然保护区低碳旅游开发中的产品设计研究——以广西龙虎山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5 孙梅红;;乡村旅游负面产业效应及基于低碳旅游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6 蒋焕洲;;贵州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7 吴辰君;王淮梁;;生态理念在敬亭山太白湖景观改造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张鹏宇;孟伟庆;;生态文明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7期

9 孙同光;贾宏涛;;农家乐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10 胡帆;;论生态文明的新视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尹珩;洪卫;;规划环评中低碳方案适应性分析研究实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汪宇明;蔡萌;;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3 程柯;许韶立;朱玉芳;李若凝;;论我国旅游地超载的环境风险与防范——以嵩山风景名胜区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蔡萌;汪宇明;吴文佳;钱磊;;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模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梅宏;;生态损害: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法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多元投入机制研究[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8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9 吴倩;;绿色理念在低碳旅游中的实践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10 宋一兵;古翠芝;;广东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挑战[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杨敬宇;甘肃区域特色农业现代化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潘翰增;旅游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1年

9 梅宏;生态损害预防的法理[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张晓静;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林区贫困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慧;广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军丽;面向市场经济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王婧;基于服务共享中心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及决策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冯璐;云台山地质公园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谢桂敏;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及运行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杨驭越;辽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叶文彦;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花露;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3 李涛;;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09年06期

4 孙道玮;陈田;姜野;;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6 孙越英,樊克锋;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质找矿论丛;2005年03期

7 马远军,胡文海;山岳型旅游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治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1年02期

8 谢中起;吕明丰;龙翠翠;;关于构建“生态文明城”的思考[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董雪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龙岳林;熊兴耀;黄璜;黄梅;甘德欣;;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分析与优化设计[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锭明;;建设能源生态体系 促进能源生态文明[J];中国科技产业;2008年06期

2 徐锭明;;建设能源生态体系 促进能源生态文明[J];城市住宅;2008年06期

3 李强;;构造生态文明后发优势[J];今日国土;2008年06期

4 包玉华;陈鹏;;生态文明推进下的城中村改造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3期

5 高珊;黄贤金;;生态文明的内涵辨析[J];生态经济;2009年12期

6 曹春梅;;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丹寨县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7 王胜洲;;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1期

8 米绍林;;加快城口生态文明建设步伐[J];决策导刊;2008年05期

9 黄巧玲;;生态文明视域下欠发达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探析[J];学术交流;2011年08期

10 杨立新;张新宇;孙毅;;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发展问题[J];环渤海经济w,

本文编号:2481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81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5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