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七座名山旅游舒适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Abstract]:Climate change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ourism comfort. In this paper, seven famous mountains, such as Mount Tai, Huangshan, Huashan, Lushan, Emei Mountain, Wutai Mountain, Kongtong Mountain and so on, are represented by their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1955to 2010. the daily meteorological data of Mount Tai, Huangshan, Huashan, Lushan, Emei Mountain, Wutai Mountain and Kongtong Mountain are used. The change of tourism comfort is calculated, the beginning time and end time of tourism comfort period are counted, and the respons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comfort to 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he past 56 years, the number of days suitable for tourism in seven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has increased, which shows that the starting time of suitable tourism is earlier and the end time is delayed; 2)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 and tourism comfort of seven famous mountains and the change of global temperatur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e of tourism comfort of famous mountains in China has a significant response to the change of global temperature.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1060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自由探索项目(lzujbky-2012-1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5103)共同资助
【分类号】:F592.7;P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凤云;王金超;;2001—2007年我国旅游气候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2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刘永存;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3 刘文平;刘月丽;安炜;郭慕萍;于万荣;;山西省近48a来人体舒适度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3期
4 马丽君;孙根年;马彦如;蔡小飞;侯康;;50年来北京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5 朱卫浩;张书余;罗斌;;近30a全国人体舒适度指数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2年02期
6 赵宗慈;王绍武;罗勇;江滢;;近百年气候变暖的不确定性分析[J];科技导报;2009年23期
7 党冰;张博凯;李佳耘;王式功;尚可政;;平凉市崆峒山旅游气候及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8 周后福;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综合指标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1期
9 孙家仁;许振成;刘煜;彭晓春;陈来国;李海燕;陶俊;林泽健;;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06期
10 隋鑫;邵彤;;气候变化对目的地旅游需求影响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2 孙亚东;邓斌;魏春璇;贾黎;;合肥城市化进程对气候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3 裴洪芹;;临沂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4 项晓美;孙莉莉;吴霞;;丽水东西岩景区与市区夏季气温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5 姚小英;蒲金涌;刘晓强;;“丝绸之路”东段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6 孙玉稳;李云川;孙云;;阴天条件下河北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分布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7 苑文华;张艳红;张立文;张玉洁;;枣庄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与分月预报方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8 陈晓红;严小静;周扬帆;黄勇;娄姗姗;;2010年安徽省高速公路一次连续性大雾过程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9 郭俊刚;王淑娟;;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0期
10 张金平;孟祥翼;马卫华;王飞;张凤洲;田春娜;;新乡市紫外线辐射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宪春;乐群;;上海市PM_(10)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潘永地;;利用常规气象观测风资料计算湍流统计特征量的探讨[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张秀丽;孙燕;;近50年来北京人居环境中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姚望玲;刘火胜;张翠荣;江鸿;柳戊弼;王康;;近58年武汉城市环境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A];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海霞;杨玲珠;李敏;张敏;;邯郸市污染分析及防御对策[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彭晓武;马小玲;许振成;彭晓春;陶俊;;广州市灰霾天气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初步调查[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谢梦莉;;气象信息服务客观方法探讨[A];江西省气象部门第二届高级工程师技术述职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经珍;郝家学;孙秀忠;李建明;郑丽娜;;东营市空气质量预报技术方法研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杨雪艳;董礼仁;周宪明;高锋;;长春市火险等级预报的统计模型研究[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杨金莲;李连方;曾向红;;湖南省城市空气污染指数演变的季节气候特征[A];大气科学发展战略——中国气象学会第25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富平;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刘彤;气象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冯民学;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智能化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王晓青;海水浴场环境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唐将;三峡库区镉等重金属元素迁移富集及转化规律[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刘聪;桥梁风工程若干气象问题的研究及工程化试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谈建国;气候变暖、城市热岛与高温热浪及其健康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张慧玲;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的时域划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峗齐;亚热带城乡森林水文化学特点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深;长沙市园林观赏植物与城市生态防护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谭锦;旅游景区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周秋文;基于GIS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莹;缙云山气溶胶粒子质量浓度和水溶性离子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朱飞鸽;上海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热岛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威威;长山群岛旅游气候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钞锦龙;环渤海沿海城市水热条件演变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尹继福;夏季室外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评估技术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孙广禄;京津冀地区户外人体舒适度的分析与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成林;黄山、九华山客流季节分布和国内客源市场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冯立梅,蒋晓伟,刘小英,任朝霞,刘庆友,杨达源,冒宇晨;庐山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深度开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郭洁;峨眉山旅游气候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钱妙芬,叶梅;旅游气候宜人度评价方法研究[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马丽君;孙根年;王洁洁;;中国东部沿海沿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6 陆林,宣国富,章锦河,杨效忠,汪德根;海滨型与山岳型旅游地客流季节性比较——以三亚、北海、普陀山、黄山、九华山为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7 封志明;唐焰;杨艳昭;张丹;;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地理学报;2008年12期
8 郝慧梅;任志远;;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9 吴必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分析——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年01期
10 刘忠伟,王仰麟,陈忠晓;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旭;;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概况[J];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2 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全球变暖 谁赢谁输[J];今日科苑;2007年09期
3 贾鹤鹏;;全球变暖、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气候变化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分析[J];科普研究;2007年03期
4 叶谦,GLANTZ Michael,McNEELEY Shannon;新书《高潮汐:气候危机的真相》评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5年01期
5 白万利;;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06期
6 刘阳;;全球变暖:大国的责任与应对[J];南风窗;2007年16期
7 雷蕾;;全球变暖,你准备好了吗[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7年08期
8 范致行;;人群的洞见[J];新知客;2009年12期
9 徐家钏;;城市之痛[J];浙江经济;2009年23期
10 李瑞景;刘剑磊;;全球变暖恐将再成战争导火索[J];环球军事;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骥;;《后天》的警示——让我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何如;黄梅丽;李艳兰;黄雪松;;近五十年来广西近岸及海岛的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朱超;;近60年长江三角洲气候变化初步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4 程志刚;曹双平;李婷;;21世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气候带可能变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5 刘洪兰;白虎志;张俊国;许爱琴;;河西走廊中部近50a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6 胡菊芳;;气候变化对江西水稻生产的影响[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分会场——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论文集[C];2010年
7 李茜;张绍恢;陈敏;;廊坊的气候变化与冬小麦播期变化的关系[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孙即霖;丛明;吴德星;高山红;;中国东部海区经向热力差异对夏季南京气候变化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9 李小春;白冰;魏宁;方志明;;应对气候变化的岩土工程:挑战、机遇与应对[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10 黎清才;杨洪昌;谢考宪;;气候变化的全息统一观[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于宏源;“气候门”难挡全球变暖速度[N];文汇报;2009年
2 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寻找全球变暖暂停的原因——硫化物影响了气候变化[N];南方周末;2011年
3 王英斌;巴西:全球变暖将重创农业[N];中国环境报;2010年
4 记者 冯建华;中国民间组织希望“遏制全球变暖协议”出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俞骆波;全球变暖 江南也“变脸”[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仁寿;人类是导致全球变暖元凶[N];北京科技报;2007年
7 林小春邋任海军;“暖祸”猛于虎: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种种[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张茉楠;哥本哈根只是个起点[N];上海金融报;2009年
9 中科院院士 徐冠华 本报通讯员 顾洁 本报记者 陈晓春 整理;全球变暖,西方国家编造的故事?[N];新华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胡来;许小峰出席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 四项建议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连春;西北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王伟男;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3 张乾红;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制度选择[D];武汉大学;2010年
4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宋佃星;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姚凤梅;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马丽娟;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10 何云玲;纵向岭谷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杰;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燕;甘肃省干旱气候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4 李爽;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时空特征及综合聚类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孟丹丹;渭北旱塬地区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及突变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德丽;全球变暖环境下陕北、关中、陕南气候变化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涂莹;气候变化对郑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金爽;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气候变化和径流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欢;重庆气候变化基本特征与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冯明;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92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9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