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端午风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07:15
【摘要】:本文运用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就北方京津地区、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省的汉族主要传统节日—端午做了区域比较研究。在梳理了明清以前端午风俗起源、流变的历史过程后,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着重探讨了清代至民国北方端午风俗的两种形态、四种类型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历史地理基础、以及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讨论了风俗类型与地域自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吸收了北方的五月五日风俗的某些特点,融合南方竞渡纪念屈原的传说,最终在魏晋时期的荆楚地区形成。经历了由驱邪祈福节日向兼有纪念屈原、娱乐等多重功能的转变。隋唐以后,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以国都为中心是北方端午风俗的核心区,它的影响深远,历代多有继承。而在地方上面,因资料所限,零星的资料也对北方民间端午风俗有一定的反映。宋元时期是北方端午风俗的大发展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吸纳了汉族传统节令,加入了新的文化要素,汉族政权辖区内某些地方也引入了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射柳习俗。除此而外便是商业功能的加强,宗教界的活动对端午风俗也有所渗透。 明清以后直到民国时期,北方端午风俗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大致趋同的情况,形成了它的基本形态。那就是由具备角黍、五色丝、艾叶、雄黄酒等基本要素,形成在阴历五月五日吃粽子、小孩戴五色丝,门户悬挂或人们佩戴艾叶,饮雄黄酒,以端午节物(粽子为主)相互馈赠的结构,具备驱邪祈福、庆贺佳节、娱乐与商业功能弱化的风俗模式。 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的差异背景,导致了一些和基本形态差异较大的变异类型,即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类型。 文章以个案的形式对北方端午射柳、竞渡、插柳、点高山等风俗做了具体的考察。北方的射柳风俗是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产物,端午射柳宋辽形成风俗以后,随着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逐渐向中原地区流传,明清以后明显有两个序列:北京地区的由国家组织的射柳风俗,地方上组织的由边镇向内地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扩展的射柳风俗。它是典型的军人士兵的端午娱乐风俗,因而参与者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北方内地部分地区发生发展,民国以后,因社会变革导致的军事制度的变化,使其失去了发展的依托而消亡。 端午竞渡风俗在北方历史悠久,明清以前主要是国家组织的宫廷竞渡,随着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892.18
【图文】:

分布图,龙舟竞渡,汉水流域,分布图


图3汉水流域龙舟竞渡分布图(注:底图采自谭其孩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陕西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第27页。)清代后期陕南龙舟竞渡的扩展尤其迅速,其内容也因地区不同有所差异。宋明以来一直以洋州为中心,清代后期扩张到几乎整个陕西汉水流域。这并不是偶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玉德;赵小彬;;明清时期荆楚和北方地区端午节俗异同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王晓霞;雷龙涛;;安康龙舟文化的内涵及时代意义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瑞;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地理初探(1368-1911)[D];暨南大学;2011年

2 杜美林;大同市南郊区与杭州市余杭区端午民俗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况晓慢;宋代诗歌与端午节[D];河北大学;2009年

4 王伟;关于清代地方志中荆楚民间屈原形象的调查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小彬;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端午风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64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364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4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