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浅绛彩瓷的兴衰谈当代文人瓷绘艺术
发布时间:2020-07-28 19:17
【摘要】: 清末明初盛行的浅绛彩瓷是极具代表性的瓷绘品种,它摆脱了景德镇传统瓷绘的“匠气”,融“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很高的审美品格,被誉为“瓷器上的文人画”。 当代文人瓷绘艺术在各方面都趋于成熟,但一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部分文人瓷绘家专业精神的缺失以及物质观的倾斜导致了文人瓷绘群体素质的下降,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至关重要;当今多元的社会文化在为文人瓷绘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只有尊重传统、立足本土文化才是振兴当代文人瓷绘艺术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下的当代文人瓷绘艺术充满生机与活力,正确处理市场与其之间的关系,达到真正的共赢互惠才是发展之道。 本文以浅绛彩瓷的兴衰原因为出发点,思考当代文人瓷绘艺术的现状并给予其发展中的启迪。希望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为的是在新时期继续弘扬文人瓷绘艺术的精神,并把这一艺术瑰宝发扬光大。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527
【图文】:
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故犹如颇堪玩味的纸本设色水墨画。不过,浅绛彩瓷画已经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如图2)、花鸟、禽兽等题材。浅绛彩瓷诞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名家辈出,风格蔚然成风,其书画水平空前发展,足以媲美纸绢丹青,而到民国初期便逐渐蜕变衰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不复存在了。浅绛彩瓷这个品种的名称并不是自其诞生之日就存在的。最早著述此名的是景,参见子午源,瓷器上的文人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图(8)吴士鉴《携琴访友图》绘画的意境和神韵,又兼有陶瓷艺术的独特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交流的纽带也在情理之中了。2.2.3工艺改良浅绛彩瓷与景德镇传统的粉彩瓷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一个派生品种,它们所用的彩料相似,烧成温度也一致,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浅绛彩瓷所用的黑料是在钻土矿中加入铅粉,描绘纹样后不需要用“雪白”覆盖便可以烧制,但粉彩瓷所用的黑料所含的钻土矿纯度比较高,所绘线条一定要用“雪白”覆盖,否则线条会在高温下融掉。因此,浅绛彩瓷的黑线浅而淡,粉彩瓷的黑线深而亮;其次,浅绛彩瓷不用填“玻璃白”就可以直接用矾红、水绿等颜色画在瓷胎上,而粉彩瓷要在“玻璃白”上填色渲染;再其次,浅绛彩艺人多能兼工山水、人物、花鸟,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在创作时提笔蘸料即画,一气
本文编号:2773328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527
【图文】:
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故犹如颇堪玩味的纸本设色水墨画。不过,浅绛彩瓷画已经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现人物(如图2)、花鸟、禽兽等题材。浅绛彩瓷诞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名家辈出,风格蔚然成风,其书画水平空前发展,足以媲美纸绢丹青,而到民国初期便逐渐蜕变衰落,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便不复存在了。浅绛彩瓷这个品种的名称并不是自其诞生之日就存在的。最早著述此名的是景,参见子午源,瓷器上的文人画:晚清民国浅绛彩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图(8)吴士鉴《携琴访友图》绘画的意境和神韵,又兼有陶瓷艺术的独特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交流的纽带也在情理之中了。2.2.3工艺改良浅绛彩瓷与景德镇传统的粉彩瓷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一个派生品种,它们所用的彩料相似,烧成温度也一致,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浅绛彩瓷所用的黑料是在钻土矿中加入铅粉,描绘纹样后不需要用“雪白”覆盖便可以烧制,但粉彩瓷所用的黑料所含的钻土矿纯度比较高,所绘线条一定要用“雪白”覆盖,否则线条会在高温下融掉。因此,浅绛彩瓷的黑线浅而淡,粉彩瓷的黑线深而亮;其次,浅绛彩瓷不用填“玻璃白”就可以直接用矾红、水绿等颜色画在瓷胎上,而粉彩瓷要在“玻璃白”上填色渲染;再其次,浅绛彩艺人多能兼工山水、人物、花鸟,可以独立完成一件作品,在创作时提笔蘸料即画,一气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昌兵;新安画风对浅绛彩瓷画的影响[J];景德镇陶瓷;2003年02期
2 王云霞;文人画面对景德镇近代陶瓷绘画的影响[J];江苏陶瓷;2005年02期
3 陈玲玲;;放逸的浅绛彩瓷[J];收藏家;2001年09期
4 樊萍;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意境[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曹春生;“珠山八友”的三大贡献[J];中国陶瓷;2005年03期
6 林霖;;墨韵陶缘——从中国画观察陶瓷绘画的变迁[J];中国陶瓷;2006年10期
7 李晓抒;论民间陶瓷绘画与文人画之关系[J];装饰;2004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昌兵;浅绛彩瓷画的艺术风格[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773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77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