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4 12:45
蒙古族是一个多部落组成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历经八百多年,蒙古族各部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服饰最能体现这一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时代的变迁,蒙古族服饰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在蒙古族地区,人们已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穿戴传统服饰,蒙古族服饰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弘扬、传承的角度来说,研究蒙古族传统服饰是对传统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巴尔虎部是蒙古族较为古老的部落之一。千百年来,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创造出灿烂的服饰文化。巴尔虎蒙古族传统袍服“阿巴盖德勒”①以独特的断腰结构、裙片部分的抽褶、宽大的灯笼式泡泡袖等风格成为巴尔虎部具有代表性的一款袍服。 提起蒙古族传统服饰研究,大多数人只停留在某一历史时期,并以那一时期的服饰特点来概括现状,容易忽略服饰本身的变迁和发展规律,导致理论与实际严重不符的现象。针对此问题,笔者试图改变人们对蒙古族传统服饰一成不变的概念,用发展的视觉看待传统服饰。 本文以巴尔虎部历史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确定巴尔虎部的历史以“迁徙”为主线的看法,并沿着这条主线分阶段分析了服饰的变化。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对于“阿巴盖德勒”与喀尔喀部贵族妇女袍服之间的相似之处,作者从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五点说明,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1946年至1980间“阿巴盖德勒”从历史的舞台淡出,“阿巴盖德勒”在这一时期的记载基本空白。针对此问题,笔者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出“阿巴盖德勒”消失的原因和文化成因,还原了那一时期“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工艺上的变化。这是论文第三个创新点。 服饰的发展与每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区域的变迁等历史因素密切相关。蒙古族传统服饰是在蒙古族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演变、完善起来的,并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变迁。巴尔虎传统服饰“阿巴盖德勒”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展现着自己,在基本框架、轮廓不变化的前提下,她的结构、工艺、面料、廓形、装饰等都有一定的变化。本文对几款不同时期的“阿巴盖德勒”在结构及工艺上的变迁进行纵向比较,并与布里亚特传统袍服“哈么艮德勒”②在款式、结构与工艺上进行了横向比较,这对于了解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演变与发展,观察服饰在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的更新以及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研究巴尔虎蒙古族传统服饰是对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挖掘、研究和运用,也是弘扬民族文化、保护草原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同时为构筑具有蒙古族服饰风格和草原文化特色的设计体系提供素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J523.5
【部分图文】:
是一种装饰手法,将自己的信仰通过美化、艺术化融入到生活中。巴尔虎传统服饰“阿巴盖德勒”便是代表。巴尔虎妇女把喜欢的宗教纹样刺绣在“包箍戊布其上,这是将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引申到服饰上的典型例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尔虎蒙古族服饰
巴尔虎妇女的头饰“哈布其格·踏突兀日”图表2拍摄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博物馆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0679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J523.5
【部分图文】:
是一种装饰手法,将自己的信仰通过美化、艺术化融入到生活中。巴尔虎传统服饰“阿巴盖德勒”便是代表。巴尔虎妇女把喜欢的宗教纹样刺绣在“包箍戊布其上,这是将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引申到服饰上的典型例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尔虎蒙古族服饰
巴尔虎妇女的头饰“哈布其格·踏突兀日”图表2拍摄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博物馆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云利;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40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4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