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4:2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然而,乡村旅游在发展、探索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如乡村旅游经营方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典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进一步引导和吸引农民参与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实现社区参与的深层次转变,并使社区(农户)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本研究由六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依据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梳理了论文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章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评述,并从开发经营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考察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类型,认为“公司+农户”模式和股份制模式是诸种类型中两种典型模式。 第四章是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效果和水平进行量化评价,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实践经验和文献综述研究,考虑到实际数据支持的可行性,从反映乡村旅游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相关指标构建预选指标集,制成咨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征求熟悉该研究领域的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重要性程度判断,综合专家意见集中度和协调度,反复3次,最后再根据可行性原则确定入选指标,构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本研究的核心部分。第五章依据第四章建立的比较研究体系,对两个乡村旅游地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两种典型模式的优劣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第六章是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目标、原则和对策研究,提出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动态变化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总体思路去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地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基础和制度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区参与模式。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类型考察
1.3.2 构建典型模式比较研究体系
1.3.3 两种社区参与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1.3.4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研究方法
1.5.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定量分析法
1.5.5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涵义
2.1.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涵义
2.1.3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涵义
2.2 相关理论
2.2.1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出发点
2.2.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理论支撑
2.2.3 相关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3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类型与典型模式甄选
3.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类型
3.1.1 个体农庄模式
3.1.2 “农户+农户”模式
3.1.3 “公司+农户”模式
3.1.4 “公司+社区+农户”的模式
3.1.5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3.1.6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3.1.7 股份制模式
3.2 典型模式甄选与典型模式的特点
3.2.1 典型模式甄选
3.2.2 典型模式的特点
第4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的构建
4.1 基本思路
4.1.1 比较的目的
4.1.2 比较的内容
4.1.3 比较的方法、步骤
4.2 比较研究体系的框架设计
4.3 因子的选取
4.3.1 经验预选
4.3.2 专家咨询
4.4 两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内容
4.4.1 生态效益指标
4.4.2 社会效益指标
4.4.3 经济效益指标
第5章 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5.1 两种典型社区参与模式案例
5.1.1 “公司+农户”模式——湖南浏阳市“中源农家”
5.1.2 股份制模式——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
5.2 两种典型模式社区参与水平比较
5.2.1 社区参与机制差异
5.2.2 社区参与程度不同
5.3 两种典型模式的优劣性比较
5.3.1 “公司+农户”模式的评价
5.3.2 股份制模式的评价
5.4 两种模式的适宜性比较
5.4.1 “公司+农户”模式的适宜性
5.4.2 股份制模式的适宜性
第6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
6.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目标
6.1.1 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6.1.2 乡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6.1.3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原则
6.2.1 因地制宜原则
6.2.2 动态变化原则
6.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6.3 影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的因素
6.3.1 资源禀赋
6.3.2 经济基础
6.3.3 制度基础
6.4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确定
6.4.1 不同发展阶段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6.4.2 不同地区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6.5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完善
6.5.1 创造社区参与的利益分享机制
6.5.2 借用外脑提高社区参与水平
6.5.3 构建积极有效的协调体系
6.5.4 形成互惠共生的经济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体系因子选取征询表(N0.1)
附录C: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体系因子选取征询表(N0.2)
附录D: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体系因子选取征询表(N0.3)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55458
【学位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F5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类型考察
1.3.2 构建典型模式比较研究体系
1.3.3 两种社区参与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1.3.4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研究方法
1.5.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定量分析法
1.5.5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乡村旅游的涵义
2.1.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涵义
2.1.3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涵义
2.2 相关理论
2.2.1 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出发点
2.2.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理论支撑
2.2.3 相关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3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类型与典型模式甄选
3.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类型
3.1.1 个体农庄模式
3.1.2 “农户+农户”模式
3.1.3 “公司+农户”模式
3.1.4 “公司+社区+农户”的模式
3.1.5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
3.1.6 “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3.1.7 股份制模式
3.2 典型模式甄选与典型模式的特点
3.2.1 典型模式甄选
3.2.2 典型模式的特点
第4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研究体系的构建
4.1 基本思路
4.1.1 比较的目的
4.1.2 比较的内容
4.1.3 比较的方法、步骤
4.2 比较研究体系的框架设计
4.3 因子的选取
4.3.1 经验预选
4.3.2 专家咨询
4.4 两种典型模式的比较内容
4.4.1 生态效益指标
4.4.2 社会效益指标
4.4.3 经济效益指标
第5章 典型模式比较研究
5.1 两种典型社区参与模式案例
5.1.1 “公司+农户”模式——湖南浏阳市“中源农家”
5.1.2 股份制模式——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
5.2 两种典型模式社区参与水平比较
5.2.1 社区参与机制差异
5.2.2 社区参与程度不同
5.3 两种典型模式的优劣性比较
5.3.1 “公司+农户”模式的评价
5.3.2 股份制模式的评价
5.4 两种模式的适宜性比较
5.4.1 “公司+农户”模式的适宜性
5.4.2 股份制模式的适宜性
第6章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
6.1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目标
6.1.1 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6.1.2 乡村社会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6.1.3 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2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原则
6.2.1 因地制宜原则
6.2.2 动态变化原则
6.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6.3 影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选择的因素
6.3.1 资源禀赋
6.3.2 经济基础
6.3.3 制度基础
6.4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确定
6.4.1 不同发展阶段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6.4.2 不同地区社区参与模式的选择
6.5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的完善
6.5.1 创造社区参与的利益分享机制
6.5.2 借用外脑提高社区参与水平
6.5.3 构建积极有效的协调体系
6.5.4 形成互惠共生的经济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体系因子选取征询表(N0.1)
附录C: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体系因子选取征询表(N0.2)
附录D: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比较体系因子选取征询表(N0.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海鹰;曾小红;;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探讨——以海口龙鳞村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范本祝;湖南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渭;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式及其利益分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包文娟;四川地震灾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建玲;基于社区参与的灰汤温泉旅游区开发模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吴昱群;甘肃省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宗静;乡村旅游开发实践中未参与农户生活满意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刘秀青;基于居民感知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55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85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