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与现代影视广告活动

发布时间:2021-04-11 19:24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了内在精神文化要素和外在物质文化元素的最具外显性和表现力的文化形式,对于处在同一文化系统之下的现代影视广告活动的影响无远弗届。中国传统礼俗文化长久以来所潜移默化而形成的社会群体成员知觉结构中的文化期待心理和固定成见模式,为影视广告受众的信息接收设置了四层藩篱:选择性展露、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基于此,受众对于广告信息的接收及接受,深受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制约。而围绕广告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现代影视广告活动内部“微循环”的各个环节——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广告媒介作为社会文化个体与组织,要与之交流的社会正是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因此无论是广告活动参与者个人还是其组织,抑或是他们所共同构筑的文化环境,都自然而然的遵循着传统礼俗文化的规范。换言之,传统礼俗文化因其文化特性为现代影视广告活动的诸位参与者“制造”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文化平台,亦即“类型化”的礼俗文化元素符号,并由此而影响着现代影视广告活动的各个维度——广告主产品或服务、品牌以及企业文化的确立;广告公司作品表现、创意活动和媒介策略的实施;广告媒介符号环境的构建;广告受众信息接受和消费行为的...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与现代影视广告活动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之企业核心价值观)

中国建设银行


下”的价值追求为文化底蕴和表现手段,恰如其分的向其传达了企业文化信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形象。无独有偶,方正集团的MI:“言必信,行必果”、“正而不迂,直而不拙”;建设银行的MI(图2):“守诚者实;求变者通;为公者义;善建者,行(xingZ)。善者,建行(hangZ)。”等,均是在传统礼俗文化的语境下,所确立的企业文化。(图2中国建设银行Ml)由此可见,传统礼俗文化所意蕴的礼仪与风俗对于广告主而言,构筑了企业和受众之间的信息有效沟通的传受平台,不仅影响并制约着广告主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与创新,对于其企业品牌的传达、企业文化的确立与企业形象的塑造也是起到了文化指标的指导作用。第二节传统礼俗文化对广告公司的影响一、广告作品中的传统礼俗文化元素1.传统吉祥纹样。吉祥纹样是渗透于生活之中的艺术,其产生和应用总是因民族生活、精神面貌、地理环境、历史特点、文化技术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23。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吉祥纹样,包装设计


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形象的联想空间,为其在广告中的运用提供了审美共鸣和创意资源。在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吉样纹样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图4一7)。凭借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和深远的文化寓意,传统吉祥纹样更是频频出现于各类商品包装设计中(图8一10)。(图4一10包装设计中的传统吉祥纹样)因此,在企业l。g。和产品包装的设计中,以具有礼俗文化普遍认同性的万字纹、如意纹、方胜纹、寿字纹、流云纹、火纹、龙花纹等为蓝本,将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意象、同构、重构等相结合,把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寓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增加1090和包装的文化意涵和文化亲和力,使之具有普遍的文化适用性和更好的传播效果。2.图腾吉祥物。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商品广告词设计对古典诗词的借鉴[J]. 于年湖.  商场现代化. 2007(06)
[2]包装里的记忆——浅论传统文化在消费社会中的状态和意义[J]. 贡巧丽.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01)
[3]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J]. 彭岚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4]中国现代广告的文化批判[J]. 王军元.  中国广告. 2006(09)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J]. 田青.  文艺研究. 2006(05)
[6]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 刘锡诚.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01)
[7]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J]. 李军.  文艺研究. 2006(02)
[8]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 时吉光,喻学才.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1)
[9]广告文化向社会大文化的泛化[J]. 罗勋章.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10]汉语书面广告对修辞格的运用[J]. 潘世松.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6)



本文编号:31318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1318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