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影响因素及公告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07:14

  本文关键词: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影响因素及公告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可转换债券 影响因素 公告效应 市场时机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不断地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国内上市公司热衷于选择可转换债券这种混合型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逐渐成为市场上日益深受投资者关注的不容忽视的融资方式。在国外,许多学者已就可转债发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公告效应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获得一些理论模型的支持,并且新的研究还在大量地问世和不断地探索酝酿中。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政策法规、公司治理和监管体系等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区别,因此国内学者进行研究时不能一味地照搬外国的经典假说和模型。在我国,学者们对可转债领域的探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研究领域还比较局限,研究成果也偏少。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2003年至2013年这一较长时间跨度期间的可转债相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以此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及公告效应。研究成果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上市公司合理地选择再融资方式和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地投资提供较好的借鉴,也可为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七章,各部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本文探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贡献和研究不足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评析。首先对国内外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然后对国内外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国内外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评析。 第三章概述了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及性质、基本要素、普通可转债与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的区别、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的优缺点,并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可转换债券市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 第四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并选取样本。首先,本文先后对市场时机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后门权益”融资假说进行了详细地理论阐释,并基于控制权收益动机对国内上市公司进行可转债融资决策进行了机理分析。然后,本文紧密地结合国内实际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涉及到三个方面:假设1:股价越被低估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假设2: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假设3: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预案公告会产生负的股价效应,且弱于公开增发预案公告产生的负的股价效应。紧接着,本文为了扩大时间跨度和样本范围,选取从2003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在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首次董事会公告 行普通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对拟发行可转债样本公司的时间分布、发行规模和行业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本文还选取同期提出拟公开增发的公司作为对照样本来进行研究。 第五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首先对全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采用T Test和Mann-Whitney Test方法对拟发行可转债样本公司和拟公开增发样本公司的财务特征差异进行单变量分析,紧接着采用Logit回归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作了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来对公告效应进行研究,运用市场模型来估计超额收益率,并且选取[-140,-21]为估计窗口,以融资预案公告日前后的各20个交易日作为观察期。本文以[-1,0]为主要的事件研究窗口,同时将事件窗口逐步放大,并对[0,1]、[-1,1]、[-2,2]、[-5,5]、[-10,10]多个事件窗口进行验证。最后,本文又结合公司特征,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拟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进行了回归分析。 第七章则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首先,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在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市净率越低的公司,越倾向于发行可转换债券。这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选择时考虑了市场时机,为了不损害原有老股东的利益和最终实现股权融资的目的,预案公告前股价越被低估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可转债进行融资,待股价上涨后再进行转换。股权集中度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可转债进行融资。由此可见,可转债作为“延迟的股权融资”,能在降低公司财务危机成本和破产风险的同时,保持大股东的控制权地位,进而帮助其攫取控制权收益。(2)在对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方面,本文研究发现:同拟公开增发股票一样,我国证券市场中可转债的拟发行公告信息对股票价格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但可转债预案公告的负效应总体来讲是弱于拟公开增发股票的。由此可见,可转债作为一种间接的股权融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成本,这与优序融资理论和“后门权益”融资假说相符。(3)本文以拟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在事件窗口[-1,1]内显著的负的超额累计异常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选择资产负债率、成长性、公司规模、稀释指标、盈利性、货币资金相对持有量等特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拟发行可转债融资公告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标的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公司规模、现金比率与累积异常收益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比较看好成长性较好,公司规模较大,现金比率较高的发行公司,这类公司在拟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对应的[-1,1]事件窗口内,产生的股价负效应较弱,反之则亦然。紧接着,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要正确定位可转债融资方式,加快可转债新品种的开发,促进可转债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二是要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对其加强可转债相关投资知识的宣传力度,并且要大力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三是要改善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一方面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管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特别是加快信用评级机构的建设。最后,本文提出后续的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贡献如下: (1)在样本选择上,本文区别了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与普通可转债。首先,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债券与转股期权可以分离交易,通过债券和认股权证可进行两次融资,从理认上讲其融资额是普通可转债的两倍。其次,分离交易的结果增加了认股期权的溢价,因此,加大了对可转债的债性方面的补偿,能降低债券的利率,从而节省财务费用。另外,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没有设定重设以及赎回条款,因此,它有利于促使公司在未来通过良好的业绩来加速转股,能避免普通可转债不是通过使公司未来的业绩变得良好,却以向下修正转股价格,或者是通过强制赎回方式来加速转股。由此可见,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在性质方面与普通可转债有本质区别,公司对两者的选择可能基于不同的动机且市场对两者发行的反应有所不同。故本文在样本中剔除了打算通过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进行融资的公司,这样能更准确地研究公司发行普通可转债的影响因素及公告效应。 (2)在公告效应的研究方面,由于国内对拟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的解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结合标的公司的财务杠杆、成长性、公司规模、货币资金相对持有量、盈利性、稀释指标来对可转债发行公告的股价效应重新进行了解释。研究得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比较看好成长性较好,公司规模较大,现金比率较高的可转债发行公司。研究结果丰富了国内在相关方面的研究。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对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本文仅考虑了在发行可转债与公开增发股票方式之间的融资选择,随着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后续研究应进一步研究公司其他融资方式选择,比如公司债等。 (2)在对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方面,本文只探讨了发行可转债预案公告的股价效应,对证监会批准公告、正式发行公告、发行上市公告等事件的市场反应没有进行探讨。 (3)本文对可转债公告效应的解释,主要是选取公司层面特征进行验证而没有考虑市场环境、投资者情绪等外部因素。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 影响因素 公告效应 市场时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1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5
  • 1. 绪论15-21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5-17
  • 1.1.1 研究背景15-16
  • 1.1.2 研究意义16-17
  • 1.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17-19
  • 1.3 研究贡献与局限19-21
  • 1.3.1 研究贡献19
  • 1.3.2 研究局限19-21
  • 2. 文献综述21-29
  • 2.1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21-24
  • 2.2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文献综述24-27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析27-29
  • 3. 可转换债券概述及国内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历程29-37
  • 3.1 可转换债券概述29-34
  • 3.1.1 可转换债券的定义和性质29-30
  • 3.1.2 可转换债券的基本条款30-32
  • 3.1.3 普通可转债与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的区别32
  • 3.1.4 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优缺点32-34
  • 3.2 国内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历程34-37
  • 4. 理论基础、研究假设及样本选取37-50
  • 4.1 理论基础37-43
  • 4.1.1 市场时机理论37-39
  • 4.1.2 优序融资理论39-40
  • 4.1.3 “后门权益”融资假说40-42
  • 4.1.4 基于控制权收益动机的可转债融资决策的机理分析42-43
  • 4.2 研究假设43-46
  • 4.3 样本选取46-50
  • 4.3.1 时间分布46-47
  • 4.3.2 发行规模47-48
  • 4.3.3 行业分布48-50
  • 5.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50-59
  • 5.1 变量选取50-52
  • 5.1.1 解释变量50
  • 5.1.2 控制变量50-52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52-53
  • 5.3 单因素分析53-54
  • 5.4 Logit回归结果及分析54-57
  • 5.4.1 共线性检验54-55
  •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55-57
  • 5.5 稳健性检验57-59
  • 6. 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实证分析59-69
  • 6.1 模型设计59-61
  • 6.1.1 事件日、事件窗口的确定59
  • 6.1.2 超额收益率的计算59-61
  • 6.2 实证结果及分析61-65
  • 6.3 发行可转债公告效应的解释65-69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69-72
  • 7.1 研究结论69-70
  • 7.2 政策建议70-71
  • 7.3 研究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80
  • 后记80-81
  • 致谢81-8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8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年;;可转换债券融资:基于代理成本的视角[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2 王刚;;可转债融资与公司财务特征相关性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33期

3 赵红平;;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12期

4 曾康霖;徐子尧;;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研究[J];财贸经济;2008年04期

5 张雪芳;;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预案公告效应[J];财贸经济;2008年06期

6 吕珍玉;谢刚;;控制权收益视角下的我国可转债发行动机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05期

7 牟晖;韩立岩;谢朵;陈之安;;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新证: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4期

8 裴珍珍;;我国可转债发行动机的相关实证分析——发行可转债、公司债与增发融资的公司特征比较[J];财会月刊;2011年27期

9 王娟;胡敏杰;;投资者异质信念视角下可转债发行的股价效应分析[J];财会月刊;2012年35期

10 翟淑萍;顾群;;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决策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1047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1047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4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