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16:39
本文关键词: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产融结合 投资决策 激励约束机制 政策制度
【摘要】: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三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破解农业投融资困境已成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研究的焦点问题。目前,社会资本其实很充裕并不缺钱,关键问题是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农业产业领域若缺乏为他们的资金带来升值的投资目标和投融资机制,资金就会流向其他能生利的产业。当前的状况就是:一端是社会资本在寻找投资机会,另一端是农业企业或项目因缺少资金陷入困顿得不到发展。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业基础薄弱,缺少资本积累,不具备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传统的投融资手段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的症结是农业投融资的渠道不畅通,农业处于间接融资渠道有限,直接融资渠道受阻的两难境地。需要有一个新的投融资机制,疏通农业投融资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产业领域。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是针对农业领域的一种创新型的金融制度安排。它将社会闲散资金汇集起来投资于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在推动涉农企业做大做强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政策利好的环境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从地方政府到中央企业,从银行到基金公司,从产业界大企业集团到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开始了实质性布局。 论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入手,基于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现状的分析,从发起模式、组织形式、项目投资决策、风险防范与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问题,以提高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效率。最后提出了我国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论文界定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特质内涵,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理论、金融功能理论、金融深化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等理论。在分析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助推农业龙头企业改制,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速农业资本积累。是破解农业投融资困境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创新制度。 第二,本论文以产融结合为主线提出了中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产融结合发起模式,也是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产融结合的发起模式要求农业产业集团为基金的主要发起人,在基金运作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农业产业资本的主观需求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实现产业投资基金在发起模式、项目投资管理环节的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有限合伙型、公司型和信托(契约)型三种组织形式优劣势的对比,认为公司型组织形式具有规模性、稳定性,治理结构也相对完善和严格,能有效保护基金投资人的权益。在税负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公司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更适合农业产业化与组织化发展的需要。 第三,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特定的投资领域,决定了其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复杂,不仅仅要注重财务指标,还要结合中国特殊情况,从产业与政策维度、投资项目品质维度、社会责任维度对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考量。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是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传统估值方法和期权估值方法,构建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项目价值估价的理论模型。 第四,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4个准则层指标,16项指标层指标。通过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分析判断投资项目的风险点。 第五,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存在着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目标的不一致,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科学设计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治理与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企业经理管理报酬激励的三种理论模式的分析,认为采取利润回报分享制确定产业投资基金经理的报酬,将会起到较好的激励效果。本文基于经理股权参与激励的理论解释,认为基金经理的股权设计与安排,是减轻或解决代理问题的最重要途径。对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来说,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应是重要的投资者之一,对基金经理的最有效的管理激励安排还是需要从产权制度出发,让基金经理拿出现金投资入股,实现激励优化。 第六,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本质是通过专业的管理技能与特殊的契约安排,把社会资金与农业产业领域的价值化资本粘合起来,变成农业发展资本的一部分,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虽然是市场化运作,但是政府的政策扶持依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一方面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以及农民教育等方面的投入,改善政府投资结构,创新金融扶持政策,促进农业内生资本积累,使农业具备吸引社会资本的基础,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顶层制度与政策设计,探索农民资源权利价值化的渠道,通过区域经济规划政策、财政引导政策、税收扶持激励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基金立法,完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支撑体系。
【关键词】:农业产业投资基金 产融结合 投资决策 激励约束机制 政策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323.9;F832.5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引言14-30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4-17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目的15
- 1.1.3 研究意义15-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2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7-2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22-27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27-29
- 1.3.1 研究思路27-28
- 1.3.2 研究方法28-29
- 1.4 创新之处29-30
- 第二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相关理论分析30-39
- 2.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与产融结合的特质30-33
- 2.1.1 创业投资与创业投资基金30
- 2.1.2 产业投资基金30-31
- 2.1.3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与产融结合31-33
- 2.1.4 产融结合运作管理路线图33
- 2.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33-39
-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33-35
- 2.2.2 金融功能理论35-36
- 2.2.3 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理论36-37
- 2.2.4 产权理论37-38
- 2.2.5 交易费用理论38-39
- 第三章 产融结合运作的实践价值与问题分析39-50
- 3.1 以产带融,解决“农业产业资本贫血症”39-43
- 3.1.1 财政性投资导致“先天性贫血”39-40
- 3.1.2 金融“抽水机”导致“产业资本贫血症”40-42
- 3.1.3 体现性因素导致“农业产业资本贫血症”42
- 3.1.4 以产带融补血机制42-43
- 3.2 以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集聚43-45
- 3.2.1 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的区域聚集特征43-44
- 3.2.2 产融结合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44-45
- 3.3 农业项目“小、散、弱”呼唤产融结合45-46
- 3.4 产融结合运作与管理的难题分析46-50
- 3.4.1 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核心因素缺失46-47
- 3.4.2 产业集团发起组织意识不到位47-48
- 3.4.3 组织与治理机制设计缺少成功案例48
- 3.4.4 退出渠道不畅通48-49
- 3.4.5 产融结合专业人才匮乏49-50
- 第四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起模式50-64
- 4.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发起模式比较50-55
- 4.1.1 企业主导发起模式50-51
- 4.1.2 政府引导发起模式51-52
- 4.1.3 金融机构主导模式52-54
- 4.1.4 中外战略投资机构联合发起模式54-55
- 4.2 产融结合——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最优发起模式55-57
- 4.2.1 产融结合模式是创新选择56
- 4.2.2 产融结合模式的逻辑与理由56-57
- 4.3 产融结合模式的投资主体57-63
- 4.3.1 农业产业资本投资是核心57-59
- 4.3.2 政府资金是产业导向59-60
- 4.3.3 保险公司和社保机构是未来主力60-61
- 4.3.4 国外大型战略投资机构是补充力量61-63
- 4.4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64-78
- 5.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要解决的问题64-65
- 5.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组织模式的制度影响因素65-66
- 5.2.1 资金来源结构的影响65
- 5.2.2 制度代理成本的影响65-66
- 5.2.3 组织稳定性的影响66
- 5.3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共性组织形式及其特点66-68
- 5.4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共性组织形式比较68-71
- 5.4.1 公司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69-70
- 5.4.2 契约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70
- 5.4.3 有限合伙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70-71
- 5.5 公司制是人格化的资本结合体71-73
- 5.5.1 公司制适应产融结合71-73
- 5.5.2 公司制具有政策和法律优势73
- 5.6 公司制优化途径73-76
- 5.6.1 产融结合构建基金管理公司74-75
- 5.6.2 优化基金组织治理设计75-76
- 5.7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管理与决策78-88
- 6.1 资源整合与项目退出的产融结合管理78-79
- 6.2 投资决策的四个产融维度79-83
- 6.2.1 农业产业环境79-81
- 6.2.2 农业项目品质81
- 6.2.3 资源整合能力81-82
- 6.2.4 产业组织参与竞争力82-83
- 6.3 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维度83-84
- 6.4 财务及综合价值维度84-86
- 6.4.1 传统财务估值方法84-86
- 6.4.2 期权估值方法86
- 6.5 综合评估模型86-87
- 6.6 本章小结87-88
- 第七章 项目运营与退出风险控制88-103
- 7.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项目运营风险88-90
- 7.2 项目运营风险定量判断90-94
- 7.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90-91
- 7.2.2 农业投资基金项目运营风险结构91-92
- 7.2.3 案例分析92-94
- 7.3 项目运营风险控制途径94-96
- 7.3.1 定性判断与控制94-95
- 7.3.2 技术指标控制95-96
- 7.3.3 法律与协议条款控制96
- 7.4 项目退出风险及解决途径96-99
- 7.4.1 国外投资基金退出方式与投资收益的相关性比较96-97
- 7.4.2 项目交易与退出难是最主要风险97-98
- 7.4.3 退出风险防范最佳途径——产融结合98-99
- 7.5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迫在眉睫99-101
- 7.5.1 完善创业板市场99-100
- 7.5.2 构建场外交易市场(OTC)100-101
- 7.5.3 开设农业类项目的“新三板”101
- 7.6 本章小结101-103
- 第八章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激励管理制度安排103-112
- 8.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分析103-104
- 8.1.1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人行为分析103
- 8.1.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者行为分析103-104
- 8.1.3 农业产业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经理行为分析104
- 8.1.4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受资企业经理人行为分析104
- 8.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报酬激励安排104-106
- 8.2.1 企业经理管理报酬激励的三种理论模式105
- 8.2.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经理报酬激励105-106
- 8.2.3 基金经理行为约束机制106
- 8.3 股权参与——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效激励安排106-109
- 8.3.1 基金经理股权参与激励的理论解释106-108
- 8.3.2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经理股权激励的实践安排108-109
- 8.4 受资企业委托代理风险防范与激励安排109-110
- 8.5 本章小结110-112
- 第九章 产融结合基金基础与政策对接112-126
- 9.1 农业内生资本积累是产融结合基金基础112-119
- 9.1.1 农业内生资本积累是产融结合基金的必要条件112-113
- 9.1.2 夯实农业内生资本积累的途径113-118
- 9.1.3 金融资金保障是农业资本快速积累的推手118-119
- 9.2 制度设计提供产融结合对接机制119-122
- 9.2.1 农业资源权利价值化119-121
- 9.2.2 农业资源权利价值化案例121-122
- 9.3 完善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政策引导122-124
- 9.3.1 完善区域经济规划和引导政策122
- 9.3.2 创新财政引导支持政策122-123
- 9.3.3 创新税收扶持激励政策123
- 9.3.4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123-124
- 9.4 健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124-125
- 9.4.1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立法124
- 9.4.2 健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监管体制124-125
- 9.5 本章小结125-126
- 参考文献126-133
- 致谢133-134
- 作者简介134
本文编号:668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668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