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衍生品转嫁农业气象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6:01
本文关键词:天气衍生品转嫁农业气象风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天气衍生品 农业气象风险 风险转嫁 ARMA模型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其兴衰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生产经营受气象条件影响很大。除了地震、洪涝、干旱、冰雹等重大自然灾害会对农业造成损失外,温度高低、降雨量多少、湿度大小等正常天气变化所引起的气象风险,也会引起农业生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变动。对于这种正常天气变化所引起的气象风险,传统的风险管理策略不能很好地规避,,而天气衍生产品的出现和设计则可以很好的规避这类风险。 天气衍生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以单个或多个气象因素为交易对象进行结算,包括温度、降雨量、湿度、风速等。天气衍生品最初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能源部门。由于其能有效的转移规避天气敏感型行业面临的气象风险,所以一经推出就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首先界定了农业气象风险,对传统的农业气象风险转嫁机制,包括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天气证券在农业气象风险的转移规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天气衍生品作为新型的气象风险转嫁工具的优势。其次,在国内外天气衍生产品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开发设计了温度指数期货合约、降雨指数期权合约这两种现阶段应用范围最广的天气衍生品合约。接着选取了哈尔滨市1992-2010年降雨量历年日值数据,使用ARMA模型建立了降雨量随机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到了降雨量的参数分布。接着以哈尔滨市一玉米种植者为例,检验了降雨指数期权合约的应用。 本论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为我国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关键词】:天气衍生品 农业气象风险 风险转嫁 ARMA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S162;F83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2-14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4-17
- 1.2.3 研究述评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7
- 1.3.2 主要研究方法17-19
- 1.4 技术路线19-20
- 第2章 农业气象风险分析20-25
- 2.1 农业气象风险界定20-21
- 2.1.1 温度风险20
- 2.1.2 降雨风险20-21
- 2.1.3 其他气象风险21
- 2.2 农业气象风险转嫁途径21-23
- 2.2.1 农业科学技术21-22
- 2.2.2 农业保险工具22
- 2.2.3 政府救济22
- 2.2.4 天气衍生品工具22-23
- 2.3 天气衍生品转嫁农业气象风险优势23-24
- 2.3.1 管理成本低23
- 2.3.2 安全性高23
- 2.3.3 转嫁范围广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天气衍生品设计及转嫁农业气象风险应用验证25-38
- 3.1 天气衍生品指数选择25-27
- 3.1.1 温度指数25-26
- 3.1.2 降雨指数26
- 3.1.3 其它天气指数26-27
- 3.2 温度指数期货合约设计27-30
- 3.2.1 指数确定27-28
- 3.2.2 合约城市28
- 3.2.3 合约规格及月份28-29
- 3.2.4 合约定价29
- 3.2.5 温度指数期货合约架构29-30
- 3.3 降雨指数期权合约设计30-35
- 3.3.1 指数确定30-31
- 3.3.2 合约规格及月份选择31
- 3.3.3 合约执行价格31-34
- 3.3.4 期权履约方式34-35
- 3.3.5 合约整体框架35
- 3.4 天气衍生品转嫁农业气象风险应用性验证35-37
- 3.4.1 哈尔滨市玉米产量与降雨风险关系35-36
- 3.4.2 降雨指数期权的套期保值操作36-37
- 3.4.3 天气衍生品应用效果分析37
- 3.5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农业气象风险转嫁机制运行保障措施38-42
- 4.1 强化农业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38-39
- 4.1.1 确保农业气象数据准确性38
- 4.1.2 保障农业气象数据连续性38-39
- 4.1.3 促进农业气象数据完整性39
- 4.2 完善天气衍生品市场内部结构39-40
- 4.2.1 提高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39
- 4.2.2 设计农业气象风险类天气衍生品标准合约39-40
- 4.2.3 培养从事天气衍生品的专门人才40
- 4.3 加强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外部监管40-41
- 4.3.1 证监会的宏观监管40
- 4.3.2 交易所外部管理40-41
- 4.3.3 行业协会内部协调41
- 4.4 本章小结41-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49
- 致谢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涂春丽;勾永尧;;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气温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2 谢世清;梅云云;;天气衍生品的运作机制与精算定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3 吕睿;;天气衍生产品的兴起及在中国的应用[J];对外经贸实务;2009年05期
4 刘元元;天气类衍生产品与金融衍生工具功能的再认识[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08期
5 齐尚红;王冰洁;武作书;;农业生产与温度的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李程富;罗玉中;;天气衍生品在气候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视角(中旬);2011年07期
7 胡爱军;祝燕德;熊一鹏;何逸;;论非灾难性天气风险管理[J];金融经济;2007年02期
8 宫宝芝;赵倩;;我国行业协会自律功能的缺失与拓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刘志华;;中国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J];理论前沿;2008年11期
10 陈靖;天气期货在中国的开发及应用[J];上海金融;2004年12期
本文编号:723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723355.html